
“唉,你看,我中午吃完饭回来一看,有一封邮件在邮箱里,已经40多分钟了,她都没有去处理,不知道是在怕什么?”
“入职已经超过半年了,这个问题已经和她说了好几次,你看到的也有第二次了吧?”
最近我的同事抱怨了好几次,关于他的新搭档不能及时处理邮件的问题,每次总要等他来处理,或是由他分配给搭档,她才会处理,工作不积极,做事相当被动。他形容自己像呵护一朵幼苗一样,为她遮风挡雨,希望她能茁壮成长,但现实却事与愿违。
《左传》里有一句话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大意就是,人谁能不犯错误呢?犯了错误而能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事情了,这句话是源自于一个历史故事。在春秋时,晋灵公无道,滥杀无辜,臣下士季对他进谏,晋灵公当即表示:“我知过了,一定要改。”于是士季很高兴地对他说了这句话,但遗憾的是,晋灵公并没有知错能改,最终因残暴太过被臣下刺杀而死。
所以人犯了错误,不能及时改正,有时候后果是相当严重的,所以人人都想避免自己犯错误,那怎么能让自己避免犯错误呢?
我想大多数人都是通过不断的学习来避免犯错误的,一般来说,知道的知识越多,犯错误的可能性就越小。但“人谁无过”,犯错误的可能性小,并不意味着不犯错误,所以犯错误后能及时吸取教训,避免以后犯错是另一种方法。最后,还有一种一劳永逸的,不会犯错误的方法,那就是“不做”。
有句俗话说,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这句话我妈常挂在嘴边,有时候她烧菜,一不留神出了点差错,我和爸爸在饭桌上评论了两句,她就会拿出这句话来堵我们的嘴,效果通常立竿见影。不干活的人虽然永远不会犯错,但是会拿人手软,吃人嘴短。
就像以前上学的时候,老师在课堂上提问,底下有多少学生在心里希望不要叫到自己的名字?这样就不会因为回答错误而觉得没面子,也不会让同学有机会嘲笑自己的无知。但是又有多少人就是因为逃过了老师的提问,以为万事大吉而错过了搞懂问题的良机,到最后落下了学习。
我猜我这同事的搭档也是这个心态,作为新人,有很多不懂的方面,经历了培训、学习、指导,还是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很多处理不了的问题,这时候同事投来了真心的关爱、耐心的辅导、更多的承担,在他的保驾护航之下凡事都顺顺利利,久而久之,就没有信心独立完成工作,其实就是怕自己犯错误的心理,以希望工作万无一失为借口,长时间混迹在别人给的羽翼之下,看似是没有错误,但在别人看来就是无所作为,对工作没有信心的表现,进而对她提出更多的质疑,如此就更怕犯错,进入了恶性循环之中。
在《吕氏春秋》中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一个很有钱的财主,平时喜欢吃牛肉。有一天他在吃牛肉时没有嚼烂就往下咽了,以致牛肉卡在喉咙里让他喘不过气来,差点一命呜呼,最后被他的医生朋友救了过来。因此,这个财主得出了一个结论:看来吃饭是一件危险的事,以后只能喝水喝粥,不能再吃饭吃菜了。于是就下令把厨房所有饭菜全部扔掉,以后再也不吃了。这就是成语因噎废食的故事,故事听来挺可笑,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是不是或多或少也有过类似的行为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