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提问”的书很多,比如尼尔·布朗的《学会提问》,安德鲁的《提问的艺术》....有的是讲关于批判性思维的,有的是谈主持人的提问之道,杨澜的这本《提问》虽还需细读,大致的内容和框架还是很清楚的。
全书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提问前,第二部分提问中及提问 中的各式提问方法,第三部分结语式提问既是方法也是结语。内容从序篇中的“好奇心”出发,引出提问之道。
什么是提问?提问是一种人生态度,提问是一门手艺,提问是认知与沟通的方法论,提问是一种能力,提问是一种讲故事的方式,提问是一种”流“(动态的过程),提问还是一种游戏,作者给出了有力的总结;再由一个个访谈的提问片段引出该章节要讨论的核心观点和方法论,一个访谈就是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后面跟带着一个解读,而后剖析,论述的观点由此而出,解读、剖析、过渡自然流畅,不着痕迹,如果我不是反复看目录和回顾一个个故事,几乎看不出这是讲方法论的书,这一点也印证了”讲故事“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论。
“序篇“是从时下最流行的”人工智能”话题引出“主持人”和“播音员”区别的核心关键词,人工智能科学家吴恩达对主持人工作的准确描述,转而将此联结到规律、算法和表现,让作者惊出一身冷汗,而人类主持人哪方面又不能被机器所取代呢?这是作者未明示的提问和思考。好奇心是人类独有的,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开始,好奇心是引发提问的开端,而后引发思考,好的提问可以深入问题的本质,激发思想火花的迸发,可以促成对提问与被问者生命的回顾,人生的总结等等,坏的提问让双方陷入僵局,问答限于平庸。
作者回顾最初入行即对主持人职业的困惑,主持人的作用仅仅是将台词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仅仅是对语言的生动表达?难道不能进行主持内容的拓展、创作?怎样才能让自己的职业价值随着时间而增值?而不是贬值?职业的困惑让她做出新的选择,远赴重洋,深造学习,然而她没有选择新闻学院,而是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公共事务学院主修国际传媒。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从综艺到国际传媒,这不是学习领域的变化,而是认知系统的重启,是从国际关系的视角重新思考全球政治格局的变迁,重新估量领导者决策背后的利益博弈,是思考力和观察力的双重训练,帮助自己脱离单纯的职业技巧,形成对世界、对自我更真实、立体的认知。
这段话很好的诠释了作者在传媒领域有相当成就的发端,从对主持人职业的困惑,到新的选择,认知的提升,职业的领域的拓展,均源于对自己的提问,由提问引发思考,进而重新选择,提升、完善认知体系,再次回归,重新整合,30年深度采访的锤炼让她完成了今天非常丰富、完整的,关于认知与沟通的语言方法论的力作,怎么问?问什么?提问的语气、语调如何拿捏?什么是有效的提问?在字里行间,访谈的故事中均有精彩的呈现。
全书虽然是一本讲述提问方法论的书,读起来却是很愉悦,不枯燥,作者每一节的论说先由一个访谈的片段引出,或是政客名人,或是金融大咖,或是演员名角,各式知名人物,通过作者深入的提问,挖掘出他们的不同面,有的富有创造力,有的严肃,有的严谨,而他们共通的一点都很睿智,从精彩的对谈中可以看到双方思想火花的不断迸发。
读的过程因为访谈片段如此之多,且每一段故事都能和作者想表达的观点恰如其分的结合,让我不由生出好奇之心,这许多的回溯仅仅是通过回忆后的整理么?还是要把所以之前的采访浏览一遍,或是每次的访谈都有笔记和总结,在写书、成书的过程中,将框架搭建好,论点梳理好,再去寻找需要的素材,来支持自己的论述?我想二者均有吧,或者还有更多更高明的方法。
不同的写作者有不同的方法,我想循着这个疑问去探寻更多作家的写作过程,这也是帮助自己提高写作能力的另一种方法论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