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论觉知之前,先问你自己一个问题:谁在觉知?
多半你会说“我在觉知”,那么这个“我”又是谁,你找得到它吗?
要想搞清楚觉知这件事,我们要找到我们是什么。而要真正找到我们是什么之前,我们首先要找到我们不是什么。以这样的方式,不断深入下去,我们就会碰到我们身上最有神性的部分。
关于“我是谁”,我们心中有很多假设,那就从审视自己身上最简单的事情入手。
比如,当我们观照自己的头脑时,会注意到那里有很多念头。念头就像天边的云彩,来来去去。既然它飘忽不定,那它就不是你所是的。
但是很明显,有一个什么东西或什么人在注意那些念头。你或许不知道它是什么,但是你知道它是存在的。于是,你开始意识到你不是你的念头。这是个非常有意义的认识,因为大多数人都认为他们就是自己所思想的。他们相信自身代表自己的思想。但一次简单的自我审视却揭示出:你只是你思想的见证。
不管你对自己有着什么样的想法,它都不是你所是的。某个更为基本的东西在观察着你的思想。
同样,感受也是如此。我们都具有情绪性的感受,比如快乐、悲伤、喜悦等等。我们具有身体上的感受,或者能量的感受,比如这里有紧缩,那里有扩张,或者只是发痒了。我们的身体有各种各样的感受,同时也有对这些感受的见证。
注意,同样有某个东西在见证或记录你产生的每一个感受。所以你最深的、最确信的身份并不是感受,****因为在感受升起之前,存在着某个更为基本的东西:对感受的觉知。感受来来去去,但是对感受的觉知却一直存在。
信念也是如此。我们具有许多信念,我们还具有对那些信念的觉知。它们或许是修行上的信念,对你父母的信念,对你自己的信念,以及对各种各样事物的信念。我们的信念随着我们的成长和我们的生命历程而改变。
信念来来去去,但是对信念的觉知出现在信念之前,它更加基本。所以,我们很容易发现:我们不可能是自身的信念。信念是我们见证、观照和意识到的某个东西。
这同样适用于自我和人格的情况。每个人都有自我和人格。大部分人都倾向于认为我们就是自己的自我和人格。
但是只要你愿意去观察,你就会看到,既有一个人格的存在,也有一个对人格的见证。就像观察我们的思想、感受和信念一样,我们也会慢慢地发现,有什么东西在见证我们的自我和人格,有一个对自我和人格的观察,对自我和人格的觉知。
自我和人格的觉知,它站在人格面前,不带评判、不带谴责地观照着。因此,我们根本的、最深的本性不可能是我们的人格。
既然,我们不是我们的思想、感受、人格、自我、身体和头脑,我们从这些身份中独立了出来,但是我们注意到有一个觉知在那里,于是我们来到了觉知本身。
每个人都有觉知。如果说你此刻正在阅读这些文字,那是因为觉知将它们纳入了你的视野。你觉知你所想到的。你觉知你是如何感受的。所以很显然,觉知就在当前。
通常,我们都会认为“我在觉知”,我就是那个觉知的人,那个觉知是某个属于我的东西。我们预设说,有一个叫做“我”的个体在觉知。
但是当我们开始禅思地、安静地、简单地观照这一点时,我们开始看到,我们无法找到一个在觉知的“我”。我们开始看到,这只是一个我们头脑被灌输的假设而已,我们只是假设存在一个在觉知的“我”。
当你向内看,寻找是谁在觉知,是什么在觉知的时候,你会一次又一次地发现,我们无法找到那个在觉知的人。那个在觉知的“我”在那里?
正是在这一刻——在这个我们认识到无法找到一个拥有觉知的、叫做“我”的人的时刻,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们就是觉知本身。觉知不是某个我们拥有的东西,事实上,觉知就是我们所是的。
对许多人而言,这一点听上去太不可思议了。因为我们太习惯于将自己认同于我们的思想、感受、信念、自我、身体和头脑了。我们都被教育要认同这些东西。但通过观照,我们开始看到某个东西是先于思想、先于人格,先于信念的。它,就是我们称之为觉知的东西。通过这样的观照,我们顿悟到,我们就是觉知本身。
这并不是说思想就不存在了,也不是说身体就不存在了,我们不是在否定自我、人格、信念或任何东西。也不是在否定我们人性自身的这些外在因素。我们只是发现了我们的本性。
身体、头脑、信念和感觉就像是觉知所穿的衣服,我们正在找出衣服里面是什么。你并不是你所想的,也不是你的信念、你的人格和你的自我。你是除此之外的某个东西、某个内在、在你的存在最核心处的东西。通常,我们把这个东西称为“觉知”。
这份领悟的重要性在于,觉知并非你所拥有的某个东西,也不是某个需要被制造出的东西。事实上,觉知就是你所是的,也就是你的本性。觉知不仅是你所是的,也是每一个人所是的。
“我是觉知”这一认识对许多人来说或许有点抽象。如果你也感到如此,那么你可以做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试着留意你身上有什么是始终不变的?
不管你的年龄有多少,稍加留意你就会发现,许多事物都在改变:你的身体变了,你的头脑变了,你的自我变了,你的信念变了,你的人格也变了。
所有这些都随着岁月而改变。但是至始至终,从你会说话那天起,你总是自称“我”:我是这个。我想要那个。我相信这个。我相信那个。
虽然万事万物都已改变并还在继续改变,但是那个你指向的“我”却始终在那里。当你说“我”的时候,它跟你还在孩子的时候所说的是同一个“我”。外在的环境变了,但是那个“我”却没变。每当你称“我”的时候,你指向的就是它。在你的内在,这个“我”的感受自始至终都在那里。
尽管我们从将自己认同于思想、自我或人格中解脱,但是我们也不要我们也不要把“我是觉知”固化,陷入到一种新的概念中。
“觉知”只是一种措辞,它没有形式,没有形状,没有颜色,没有性别,没有年龄,也没有信念。它超越所有这些东西。它只意味着一种存在。
如果你向内看,你会注意到在这一刻,思想在那里,但是觉知并不抗拒思想;感受在那里,但是觉知并不抗拒感受;自我和人格在那里,但是觉知并不抗拒自我和人格。
觉知并不试图改变什么,觉知也不试图修正什么。觉知就是你的内在呈现,但它并不试图改变你的人性,它没有想要改变你。同样,它也不想改变其他人。这份觉知完全是包容的,这是一种存在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万事万物以其本来的面目存在着。
内容整理自《真正的修行》
图片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