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自隋唐定型后,一直沿习至清末才废除。
唐朝初期,天子亲自担任主考官,钦点进士,殿试取中的前三名进士,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为三鼎甲,成语中的名列三甲,包括现代各种赛事中对前三名冠以冠亚季军的称谓,分别授予金银铜牌奖牌的做法,也是受此影响。
殿试兴于唐代,至宋初成为定制。但唐朝没有榜眼,却有探花郎。唐代进士及第后有隆重的庆典,在杏花园举行探花宴,选择同榜进士中最年轻且英俊的两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沿途采摘鲜花。然后在琼林苑赋诗,并用鲜花迎接状元。北宋时期,在探花宴上,探花郎带着花走在最前面,引着所有进士游园赏花,这在当时也是一份了不得的荣耀。宋徽宗曾经作诗“黄河曾见几番清,未见人间有此荣。千里朱旗迎五马,一门黄榜占三名。魁星昨夜朝金阙,皂盖今朝拥玉京。胜似状元和榜眼,探花皆是弟和兄。”,把探花郎夸得天花乱坠。因此探花郎成了最有颜值的“帅哥”。
在唐代,探花郎的原意只是戏称,与登第名次无关。到了北宋初年,宋太祖正式建立了殿试制度,亲自在殿廷上主持最高一级的考试,决定录取的名单和名次。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门生”。殿试后,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并赐宴琼林苑,故称为琼林宴。殿试第一名称榜首,第二、三名称榜眼,一、二、三名都可称状元。
南宋后期,第三名进士改称为探花,于是榜眼成为第二名的专名。状元、榜眼、探花作为三鼎甲的三个专称,合成于南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