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成功励志交际心理人文社科精品
忍辱因为无畏,慈悲源于懂得

忍辱因为无畏,慈悲源于懂得

作者: 释续祥 | 来源:发表于2019-05-16 11:51 被阅读0次

    ——源于一次吐槽和一次经历的小感悟


    (1):忍辱因为无畏

    昨天听一个居士唠叨:自己和家人矛盾重重,还有上到理想与信仰,下到柴米油盐酱醋渣,家人否定他的所有选择,总是责备他。

    自己本来想要反抗,但现在还没有财富自由,生活开支大半都要依赖家里,所以只好忍辱。

    我听到他说出忍辱这个词时简直哭笑不得,你这分明是懦弱与苟且,咋成了忍辱?

    你觉得委屈,忍辱表示自己更委屈,明明是积极的词,要被你拖到这么窝囊的语境中使用。

    因为望文生义的缘故,大多数人对忍辱的理解都是有偏差的,古人说: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行,论行寒门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行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

    忍辱这个词的使用环境还要更挑剔,不仅要论行,更论心。不是说表面上吃了亏,受了委屈就是忍辱。

    同样被人扇一巴掌,你是因为打不过对方所以没吭气,菩萨是因为慈悲他愚痴所以没吭气,结果看起来都一样,但挨巴掌时的一念之差就是天渊之隔的两种境界。

    南岳慧思大师的《法华安乐讲义》曾有言:若有菩萨行世俗忍。不治恶人。令其长恶败坏正法。此菩萨即是恶魔非菩萨也。亦复不得名声闻也。..外虽似忍。纯行魔业。...其人命终与诸恶人俱堕地狱。”

    由此可见:真正的忍辱,绝不是万事逆来顺受,一味忍让,懦弱,否则佛陀则不称能之为大雄大力。

    《佛遗教经》说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但面对恶人,菩萨不仅有忍辱,还有降伏,不仅低眉,还会怒目,这是应众生机以种种相度脱众生;懦弱的人面对无法对抗的恶,则只有苟且偷生。

    所以不要把自己对恶的苟且修饰成忍辱,因为苟且是既不能自利也不能利他的行为,只能增长恶人的气焰和恶行,而忍辱则能如青莲花般开在对方热恼的心头。

    关于忍辱,人们总会想起这句话:

    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乎?”

    拾得曰:“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前面的话都好理解,最后一句过几年你且看他,听起来总有一种诅咒的意味,而人们说到这句话的时候往往也是恶狠狠的,于是一些人因这句话觉得拾得的境界不过如此,实则大谬不然。

    我们通常的忍辱总是在人我对立的分别计较中进行的,哪怕是勇者的慈,仁者的恕,也终究难以泯灭“我忍汝”的分别,佛说:“若见他骂我能忍者,如是忍者是观二相,非毕竟忍。”

    所以拾得说“再过几年你且看他”,这句话的真义是:识海翻腾的情绪、名色集合的肉身、乃至于坚固难舍的执着,其实都是无常的,因为无常,所以无主。

    欺你、辱你的那个“他”其实只存在于欺辱你的那个刹那,过了那个刹那,不仅他死了,你也死了,有的只是新的情绪、细胞、执着在业力的推动下循业流转。

    再过几年你且看他,试问再过几年他在哪里?你又在哪里?

    凡夫的心容易执着、孤取、粘附,所以需要时间的沉淀才能看清无常无我的真相,从而有可能悟入无辱可忍的究竟忍辱。

    究竟的忍辱“没有自他的分别与道德、感情的倚着”,只有无我相、无人相的如实谛观。

    不是我忍汝,而是我与汝同寂;此中无有能辱之他与所辱之我,若有,则不名孱提波罗蜜。

    佛陀在金刚经中说: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

    因为了知缘起性空无我无人的真相,所以无嗔无畏,不忍而忍,是名为羼提波罗蜜。

    懦弱苟且,乃愚痴假忍之名;无嗔无畏,是般若真忍本色。

    (2)慈悲源于懂得

    有一次上完晚殿肚子非常饿,就和一位法师出去吃面皮,吃完付账时,一个一直在前台晃悠的小孩突然神色慌张的往门外走,本来在掏钱包付账的法师两手空空的紧随其后,大声叫喊让他停下。我立马明白过来;他撞见小偷了。

    幸运的是小男孩刚出门口就撞到了两个前来就餐的居士,他们听见法师的喊声立刻拦下了这个小男孩。

    小男孩倒是痛快,一看走不脱了,就把钱包扔在地上,一脸不耐烦地看着我们,我本来想教训他几句让他以后不要再犯,但法师却若无其事的挪开身子,对小男孩说:谢了,你走吧。

    小男孩狐疑的白了他几眼,撒腿就跑。我不解的问他;他是小偷,你放他走不说,怎么还谢他?

    他若有所思的和我说:这一声谢谢是为了让他尽快忘记今天发生的一切,让今天的事情对他以后重新做人的影响降到最低。

    我打了一脸的黑人问号继续看着他,他看出我的不解,继续对我说道;如果我对他做一大堆的政治思想教育。相信我,一个月后他会忘光我们说了些什么,只会记得曾有几个和尚在他偷东西时指责了他,令他很丢脸。

    这样做只会增加他和正常人之间的角色对立,让他认为自己不为正常人接受,加重他对自己小偷的角色认同。

    我问他;你不让他付出一点代价,他再犯怎么办?

    法师狡黠的微微一笑,对我说;他手艺很潮,刚下手就被我反应过来,应该不是惯犯,否则我就直接打110了。

    就凭他这手艺,如果下次作案,肯定还会被抓,到时候自然有人教育他。

    但我们今天对他的宽容却可以让他日后多一个金盆洗手的理由,何乐而不为?

    再说了,一个高中生年纪的小孩子成小偷肯定也有自己不得已的苦衷, 我们不了解情况也无法给出合适的劝勉,还是等他自己回头吧。

    我余怒未消的冲他吼;你居然还在为他开脱?

    法师说;我虽然不知道那个孩子遭遇了什么,但我相信如果“易地而处”,我也不敢保证我的手不会伸进别人口袋。

    你有没有想过;如果这孩子是个混迹垃圾堆与网吧的孤儿,从小到大每天看到的和听到的都是如何偷东西,那么他会有如你一般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吗?

    如果他是被黑社会控制的小偷,偷不到定额就没饭吃,甚至还会挨打,那他有选择吗?

    这样的情况换做是你,你有选择吗?

    我躲开了他犀利的目光,问了自己很久,内心的答案都是;没有选择。

    我无话可说,只得恭维他一句:你看的真开。

    虽然对法师的做法还是不太认同,但还是不得不承认:我们主观意志在这个世界中能主宰的事情真的太少了,大到投胎到谁家,小到同学是谁,这些都不是我们能主宰的。

    但我们是谁却又是被这些不由我们说了算的东西所决定的——在这种视角下,任何瞧不起别人、觉得别人怎能“沦落至斯”的念头都有“得了便宜还卖乖”的嫌疑。

    我开始慢慢理解法师想告诉我的道理-------我今生遇到的都是善缘,所以我才有机会培养出我引以为傲的“操守”“道德”,但这并不能说明我比他高尚,只能说我比他“命好”,如果真的和他“易地而处”说不定我会做出比他更不堪的事情,既然如此,我又凭什么“教育”人家呢?

    念及此处,我不由得为法师的慈悲打动。

    这一顿饭我不仅重新认识了自己,也重新理解了慈悲。

    慈悲不是过去以为的那种自上而下的俯就,而是一种“你我皆凡人”的共情

    所以真正慈悲的出家人既能诲人不倦,也能反躬自省,我之前能做到前者,却因为后者的缺失,导致我自以为的慈悲更像一种冒犯。

    现在看来,这种态度不是慈悲,而是一种自我意识的霸权。

    柴静在【看见】一书中说道;“宽容不是道德,而是认识。唯有深刻地认识事物,才能对人和世界的复杂性有了解和宽谅,才有不轻易责难和赞美的思维习惯。

    同理,我觉得慈悲的本质也是认识——懂得自己和所有生物之间有一种深深的联结,懂得自己与其他人一起分享着身体形式的脆弱性和必死性,懂得“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从而得出“人根本无法独立存在”的认识与洞见——这种认识与洞见正是慈悲得以建立的基础。

    对于出家人而言,慈悲不需要理由——血粼粼的真相便是我们慈悲的理由。

    由此可知,想要“慈悲”必须先要懂得,但懂得之后却未必是“慈悲”,也有可能是厌倦——声闻和独觉就是这么来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忍辱因为无畏,慈悲源于懂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fppa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