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6年,一艘满载冰块的船只从当时的新英格兰今天的波斯顿地区开往里约热内卢。
这船冰的主人叫弗雷德里克·图德,他拉一船冰干什么呢?
图德17岁的时候,他哥哥生病了,他的父母就让他陪他哥哥去南美洲疗养,就像我们现在经常送老人到海南过冬。
不幸的是,两年之后,他的哥哥还是去世了。图德待在南美洲的时候就发现:这个地方太热了,根本不适合生存,为什么没有冰呢?然后他就有个想法,把新英格兰的冰带过来卖,肯定能赚大钱。
于是他开始商业企划,哦不,是写日记。
一直在日记上筹划了两年,他还拉了他的弟弟和妹夫入股,筹集了第一笔启动资金4000美元,挖了一湖的冰,准备运到南美洲。
你肯定会想,那冰块在路上化了怎么办?
确实,当时的很多人也是这么想的,包括主流媒体,各大报纸出新闻嘲讽图德:一个怀着发财梦的年轻人,我们祝他好运!
但是呢,这个冰块有个特点,你只要把它和空气隔离,避免阳光直射,它就能保存下来。图德很聪明,他在冰块上撒上木屑,木屑呢就形成了一个空气保温层,然后把这些冰盖起来,最后这些冰基本上完好无损的运到了南美洲。
但是一个令图德没有想到的问题出现了,运到南美洲之后呢,大家很新鲜,都没见过冰嘛,过来瞅一眼,走了~
没人买!
大家不知道怎么用,没有使用场景!
最后眼睁睁的看着一船的冰化掉了。
图德呢,他坚信卖冰这个生意能做起来,就说我要教育这些用户,大家不是不知道怎么用吗?那我教你们,他就做刨冰给大家吃,做冰激凌,送冰块给他们降温。
他就坚持不断投入财产去运冰,而且这个过程中,他不断的改进整个产业链,就在运冰、存储等等方面,运冰这个事有个什么好处呢,首先他没什么成本,就是一点人力,而且图德还发现了一个事情,就是当时大量的贸易都是从南美洲往波士顿这边运一些粮食啊,水果啊等等农产品,而船从波士顿回南美洲的时候基本都是空载的,这样他就可以去谈这个运费,就可以让这些船只以很低的运费帮他运冰。
直到他都接近破产了,冰块这个产业才慢慢起来了。中途有段时间他还因为债务被投进了,直到这个时候,他都坚信运冰这件事能成。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读过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在这本书的开篇写道,布恩迪亚上校回忆起小时候他的父亲带他去看冰,当时在吉普赛人那里,他的父亲给他花了钱,他可以去摸一下那个冰,当时他的感觉是什么?就是被烫了一下。因为对于一个从来没有见过冰的人来说,第一次碰到冰确实是这种感觉。可见在当时冰块已经进入贸易流通,成为一种娱乐产品。
而另一本书梭罗的《瓦尔登湖》中,描述到1843年,梭罗在瓦尔登湖边居住,每到冬天,就看到有很多工人在那刨冰,刨了冰就是运到其他地方的,可见在当时冰块贸易已经起来。
1890年的时候,大家都已经习惯有冰的生活了。人类有一个特点,就是一旦过上了好日子,就再也回不去了。所以在那个时候大家已经对冰块这种消费非常习惯了,甚至在每隔几年纽约遇上暖冬的时候,当时整个美国的报纸头条都在说,今年要闹冰荒了,冰块要涨价了,等等。
所以最后呢,图德发大财了,他最后在1864年去世的时候身家已经高达2亿美金。
今日学习笔记:
1、表情
人的表情也是有一身衣服的,有的人很光鲜,有的人,就很褴褛。
❐ 弋舟《碎瓷》
2、共鸣
若是一个人读书,总是读自己最熟悉的,能有共鸣的,其实没有太大收获,因为一直都在舒适区
3、伪勤奋
【著名心理学专家Jordan Peterson教授:“伪勤奋”的4个表现】
1.花大量时间做事情中最容易的环节,还到处炫耀: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2.以“准备”的名义拖延,看上去很忙但事情没有任何进展。
3.从来不验证工作成果,不知道做得好做得坏,只顾闷头拉车,不会抬头看天。
4.读了很多书,但从不总结规律;即使总结了规律,也没有用到实践中。
4、梦想
梦想最好有一个实现不了或者只能部分实现的那种,因为一旦实现,你会发现不过如此,而后一阵阵虚无感朝你袭来,得费老大劲才能缓过来或者缓不过来去重新物色一个标的,梦想它也惩罚胜利者。
5、质疑
一个人面对质疑的态度,取决于他认知能力的高低,认知能力低的人,总喜欢争出口舌上的输赢,习惯性的下意识反驳。
认知水平高的人,能包容和吸收不同的声音,
而低认知的人则是单线思维,以自我为中心,无法和外界的观念兼容,一条路走到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