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翟天临事件可以说引起了大家广泛的舆论关注,在博士群体也是炸开了锅,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也让我想起了自己刚刚过去的六年博士求学经历,那就写下来,以为纪念。
我于2012年6月本科毕业,同年9月开始硕博连读,2018年6月份完成博士论文答辩,被授予工学博士学位,忝列博士群体。
读博是非常艰苦的过程,其中艰苦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大部分985高校的理工科博士毕业时间非常漫长。我身边的同学通常完成硕士学位一般要三年时间,完成硕士学位之后继续攻读博士学位通常要再花五年。也就是说,本科毕业之后要再花八年左右时间才能获得博士学位,时间成本很大。我花了六年时间获得了博士学位,已经是属于较快毕业的那一批,自己曾戏言我这个属于“硕博打包,团购批发价”。我毕业的时候,我的同专业学长(比我大两届)博士还没有毕业,到今天依然没有毕业。我以前住在四人间的博士公寓,其中有一个室友比我大五届,本科毕业之后花了十二年时间获得博士学位。
第二,博士学位的课题通常难度较大。在高中和本科的时候,我们通常是“学习知识”,而博士的课题是“创造知识”。这有很大的不同,需要有非常强烈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激励的能力。很多中学和本科阶段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在博士期间的表现欠佳,因为这是完全不同的学习阶段。严格意义上来讲,博士需要对人类知识极限进行了某一点推动(哪怕再微小),提高全人类对未知领域的认知水平,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博士学位。所以,博士的研究课题都是非常困难的:一定是没有人做过,也没有人会教你,也没有人知道答案。我记得前几天和中学生一起做试卷,有学生说试卷很难,我说即使再难,也是有答案的,也总有人会教你吧,没有答案的问题才是真的难。很多博士之所以长期无法毕业,往往不是因为自身的问题,可能也同样聪明勤奋刻苦,但是因为课题本身难度很大,需要消耗大量的精力,甚至课题的基本方向就是错误的。我自己在读博士的时候常常整夜做噩梦,梦见自己在渺无人烟的荒原里漫无目的行走,不知身在何方、将往何处,偶尔有一道光闪过,又转瞬即逝。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其实就是读博士阶段对课题的迷茫状态。哪一个博士没有为自己的课题担忧失眠过?
工学博士学位论文需要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必须既要有理论部分又要有实验部分。理论部分很耗费脑力,以下截取了我博士论文的某一页,我记得这部分数学理论推导花了我很大精力,每天走路和吃饭都在思考该怎么去化简和计算,真是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境界。
除了理论部分之外,试验部分非常消耗体力,而且也需要非常注意试验安全。虽然已经严格按照安全规范并配备的安全防护措施,但是一些磕碰是不可避免的。我记得2013年秋天在大连理工大学做高温力学性能试验的时候,一小块烧红的铝块突然失手掉落到我右手手腕上,恰好那里没有防具,我几乎能闻到自己皮肤被烤熟的味道,到今天右手依然有一小块疤痕。在美国加州大学做热动力学实验的时候,不小心将注射器(左)掉落,正好落在小腿处,针头穿透了防护服,扎破腿部皮肤,好在不是有毒试剂,但至今依然留下了一处小黑点。还记得有一次,由于加州有很多响尾蛇,我一早打开实验室大门,发现竟然溜进来一只响尾蛇在蜕皮(下右),要是不注意直接踩到后果不堪设想。
至于体力劳动,那也很稀疏平常,尤其是完成大型结构力学试验的时候,需要和工人师傅一起绑钢筋、吊装样品,我身边几乎每一个工学博士都需要准备几条试验专用的鞋裤。切割机、电焊机、搅拌机、磨砂机等各种机,那是平常日用之物。夏天做实验需要穿长裤,更是热的不得了,且常常有蚊虫叮咬。我们和工人师傅的唯一不同在于:我们更加担心样品质量和试验精度,所以非常小心,因为一旦试验失败,是一个非常可怕的事情,一个大型实验往往需要投入很多人力和财力,试验失败不但需要延期毕业,也需要重新补做试验。此中艰辛,未经历者恐怕难以体会。
第三,写论文答辩不容易。
博士毕业需要备齐两种论文,才能提交申请博士学位。第一种俗称“小论文”,就是公开发表的期刊论文,需要被数据库收录并可以公开检索(比如可以在谷歌学术或者知网可以查到)。期刊论文主要分三个等级,依次是:SCI或SSCI、EI及普通中文期刊。翟天临博士这次出事的起因是他竟然不知道“知网”,并且也没有查到其公开发表的普通中文期刊,这个就难怪舆论哗然了,确实是已经水到水漫金山的程度了。
SCI论文相对难度较大,需要有较高的创新型,通常也具有较高的权威性。SCI期刊几乎全部是英文期刊,绝大部分理工科专业都没有中文的SCI期刊,所以学好英语很重要:首先要能用英文写一篇五千字左右的文章,这是第一步。各个专业发表SCI的难易程度也不一样,新兴科学(比如医学材料生物化工等)相对难度较低;传统工科,比如土木机械电气等发表难度较大。我们专业的工科博士需要发表1篇SCI,即可达到基本的毕业要求。发表一篇SCI文章,首先要完成试验及理论推导,然后写成英文文章,然后完成投稿,然后经过编辑初审和多名国际审稿人盲审汇总成最终意见。发表一篇SCI期刊难度是比较大的,首先,盲审的意见很重要,需要几位国际审稿人一致同意发表,这就需要论文的学术水平和英语的能力很强,否则很有可能当场拒稿。有哪位博士没有体会过被SCI期刊论文被拒稿的心情?盲审制度维持了一个学术共同体的尊严和公平,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博士能否毕业不仅需要得到了学校及导师的认可,也需要学术共同体的认可:论文发表了,就代表了已经获得了学术共同体的认可。
我博士毕业的时候发表了10篇SCI期刊论文,2篇EI论文。毕业成绩在应届工科博士里面算是说得过去的,附图是自己的一些期刊论文的标题。我想说,每一篇文章都倾注了自己大量的精力和汗水,我能清晰的记得每一篇文章从思路构思,字斟句酌,修改格式和图片,投稿到审稿意见汇总及最终录用发表的全过程。尤其是遇到很“难缠”的匿名审稿人,总是提出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光回复和反驳的信件就曾写过七八页,当然是全英文。读博期间每天即期待审稿意见早点回来,又害怕被直接拒稿或者遇到“难缠”的审稿人。最喜欢的单词是“Accept”,最讨厌的单词永远是 “Reject”。
有了小论文之后,还需要“大论文”。“大论文”就是博士毕业论文,同样应该是经过盲审、公开发表并被数据库收录(比如知网)。大论文的难点在于“大”,我们专业一般要写到十万字左右,并且不能有错字和病句,配图要美观,章节之间需要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连接性。我花了一年时间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增删十次,每次都改的头晕脑胀,“改到想吐”——这绝对不是夸张的修辞手法。
完成博士大论文之后,需要提交博士论文盲审。唐代朱庆馀在《近试上张籍水部》 中曾写道“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妙用男女爱情关系比师生关系:新娘子化妆好要见公婆了,心里很忐忑,悄声问夫君,我的眉毛画的可还入时?我的博士论文于2018年4月16日送盲审,4月15日那天,我在当天的日记本上就写了这句诗,意谓明天博士论文就要提交盲审了,心里莫名不安,不知我的这篇博士论文,“画眉深浅入时无”?
盲审等待了两个月,内心还是比较焦虑的:会不会打个低分?会不会提出很多修改意见?会不会还有哪里格式或者错别字之类的小错误?2018年6月15日我的盲审意见全部回来,分数都还不错,也没提出太多修改意见,所以后面的流程也很顺利。
2018年6月26日下午是我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日期,来自不同学校的教授和工业界专家被邀请组成答辩委员会委员,讨论我的博士论文和学位授予事宜。我那一天起的很早,这一天对我很重要。师弟师妹早早帮我把答辩会场布置一新,我前一天也已经亲笔书写并张贴了自己的答辩公告(下图左):所有感兴趣的同学老师均可参加我的答辩会议。答辩的过程比较顺利,没有什么太大的困难。答辩完之后,答辩委员会老师们需要讨论决议,我需要去门外回避。在门外等了十几分钟,我被召进去,站在前面,答辩秘书当场宣布答辩委员会的答辩决议(下图中),正式授予我工学博士学位。我当时想起了西游记中的桥段,“谛听!汝秉我迦持,全始全终,取去真经,甚有功果,加升大职正果,汝为净坛使者”。最后与答辩老师合影留念,我站在最中间。师弟们悄悄和我说,今天是我C位出道的日子。
那一天我很累,但那一夜我一点睡意都没有,想起来很多很多求学的酸甜苦辣。不容易,很艰辛,似乎一切都理所应当,心安理得,以至于没有太多毕业的兴奋。
最近一直关注了翟天临博士的进展,心里一直有个疑惑:不知翟博士穿上博士服的那天,心里可有羞赧?
也希望这起事件能是一个好的契机,全社会都需要深入思考和挖掘。因为这几年目睹的怪现状,可谓多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