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8449611/baa4fc808b58bc4d.jpg)
上海书展人潮涌动,这是在其他地方未曾见过的场面。据说,一周时间,入场人次近三十万。这么多人中,就有了很多奇特的读者故事。下面就给大家分享一些有趣的人和事,感受下人生百态。
一、读者小A一看就是别人家里的好孩子,长相清秀,还很有礼貌,上小学五年级。路过展位时,我习惯性地推荐他读《一个人的西部·成长日记》。小朋友很有礼貌地接过书,在展位上翻阅起来。他看着,我在旁边有一句没一句地介绍着。得知他有记日记的习惯但很难坚持后,我知道他跟书的缘分到了。果然,他大概翻了几页,看了封面和后面的评语后,当即拿了书去找妈妈了。妈妈看孩子喜欢,直接就要了,也不去关心价格。这本书其实是这个展位上最贵的单本,但家长对孩子的爱无价。
二、小C的境遇却完全相反。小C是个即将上七年级的女生,眼神里少了些这个年龄该有的活力和灵气。她站在展位前随手翻看时,我给她推荐了《雪漠诗说老子》,想让孩子的生活多一些诗意。她刚把书打开看了几眼,爸爸就过来把书合上了,嚷嚷着让她往前走,不要看这些与学习无关的书。我辩解几句,招来孩子爸爸更多的反击:“这本书跟学习有关吗?跟升学有关吗?跟成绩有关吗?”边说边推着孩子离开了展位。我一时语塞,知道当下是无法改变孩子爸爸想法的,只能随缘了。其实,我很想告诉孩子爸爸,除了学习和成绩,孩子也需要诗情画意,来感受文化的美好。
三、阿姨D是位很暖心的妈妈,她是为人在海外的女儿选书的。聊天中,她说她女儿很早就出国了,每年她都会选一些中文书寄给孩子,希望孩子不要忘了国语,不要忘了自己的根。她说之前选的都是莫言、路遥等作家的纪实类小说,女儿也很喜欢,我就给她推荐了《沙漠的女儿》。她拿着书翻看之后,很高兴地收下了,说这个书好,回去先自己看,完了再寄给女儿。我顺便给她推荐了大漠三部曲,告诉她《沙漠的女儿》就是根据这三部作品改编的,希望她们能在读书中解了那远隔万里的相思之情。
四、武林故事不是男人的专属,女士E就是被《凉州词》吸引的。她出现在展位前时,一头短发,打扮偏于中性,精致的五官让人眼前一亮。我顺手递给她一本《沙漠的女儿》,介绍说是本适合当代女性看的小说。她拿在手上翻了翻放下了,拿起了边上的《凉州词》,前后看看评语,又翻开看起了内容。不大一会儿,她就说我要这本,问明结账方式就拿着走了。这样的读者最让人省心,也很有自己的特点。
五、还有这样一位阿姨,颠覆了我的认知,暂且给她编号F吧。看年纪应该在六十多岁,她是奔着国外的作品来的,目标明确,专找日本作家的书。因为旁边是世界名著展位,她没找到,以为我是工作人员,就过来问我了。她上来就问有没有川端康成的书,或者其他日本作家的书,我当即一愣,告诉她没有。她接着说,我不看国内的书,写得都太浅薄,不如日本作家思想境界高,还让我帮忙找找。我想着既然是爱读书的人,还追求思想境界,就给她推荐下《雪漠诗说老子》。谁知她不看也不听我介绍,说国学文化都太虚,没有什么好东西,固执地就要找她想要的。面对这样一位阿姨,我只能随喜她读书的行为,也不做其他努力了,能读读书就是好的,至于是什么书,她自己喜欢就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