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第一次逛了艺术书展,书展已经是第五届了,名字叫“abC艺术书展”。
这个艺术书展还是从小瓜那里知道的。差不多一个月前,小瓜往写作群里分享了一条关于书展的链接,她分享的目的是介绍书展上有一些独立出版的书,而且有的写得很不错。这是我第一次听说还有什么“艺术书展”,也是第一次知道因为书号的原因,有些书不能通过正规渠道出版,所以才有了这些独立发行的书。
什么是”艺术书展“?是突出”艺术“还是突出”书籍”?带着这个疑问我和小吕先生去了书展。
票早就买好了,买的是早鸟票。因为疫情的缘故,参展的时间分成几个时间段。我们参观的时间是12:30—14:30。
天气很热,气温已经达到了37度的高温,从我家到书展大概有五十多公里的路程。吃过早饭不久,我们就开着车横穿长安街,从东六环外的宋庄来到了西四环外的北京时代美术馆。
这里已经有许多人在排队了,排队的人大多是一些穿着稀奇古怪的年轻人,我们两个混在其中。
进入展馆,迎面的一整面墙上贴着各个参展者花花绿绿的广告贴画,看得有些眼花缭乱。那些名字听起来也特别有个性:“怪兽工坊”、“兵马司唱片”、“有个计划”、“忘了日本”......
这里看起来不太像书展,倒像是个卖杂货的大排档。摊档后面是一个个黄头发、绿头发、奶奶灰的年轻人。我从来没看见过这么多时髦有个性的年轻人聚集在一起。我跟小吕先生说:“你看,来这里的都是些文艺青年“。
每个摊位也都极具个性。参展的不仅有独立书店、还有做漫画的、做出版的、做纸业的、做唱片的,甚至还有自己捏的泥人和手工编织的帽子,不过所有这些东西只能用”小众“、”个性“、”特别““新奇”这些词来形容,而且它们都是“独立”的。
我还见到了大悦城那家我经常光顾的”言BOOK",老板也认出了我,我们点头打了一声招呼。“单读”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本小书,他们也在这里设了摊位。
许许多多怪里怪气好玩儿的东西充噬着每个摊位。
有人在用IPAD作画,面前的桌子上放着那个画画儿女孩的画作日记。一个叫罗森的作者写的一本叫《花家地》的书,在北京的文艺青年都知道花家地在哪里,也知道这个名字意味着什么。花家地是中央美院的所在地,罗森正是美院学建筑的学生,他在上学的时间拍了花家地周边的一些小区、超市,还有小商店,并对这些地方从建筑学的角度做了分析。
我拿起了一本叫《乌有书》的书翻看了起来,书中都是一些小的片段文字。一个穿吊带装和明黄色裙子的女孩站了起来问我:“需要我给您介绍一下吗?”我说:“好呀。” 她说这本书里的片段都是从名著里摘抄下来的,然后他们给这些片段分别起了名字,什么“恶之书”、”爱之书“等等。
还有的书是用宣纸装订,宣纸上用毛笔画的插图和作者写的故事片段。艺术书里当然少不了诗集,作者本人在现场售书。还有一本师大附中的学生们编写的叫《附中人》的杂志,杂志里中学生们回答了50个关于当下的社会问题。
所有这些摊位我最关注的自然是书籍,不过书看起来好像不占大多数,更多的是各种文创品。这是我对这次书展的一个大概感受。小瓜说,好书还是有的,只不过要耐心地淘。
看来看去,作者的书写很多都是非常私人化的。一本旅行日记,一个小感受之后写成的一段诗歌,一本画得乱七八糟的书,还有一本手写的书。不知是不是年龄的原因,我对这些小情小调的东西不太感兴趣,好像已经过了喜欢小资的年龄,而且总感觉作者正是因为突出了”独立”二字在装帧上多少显得有些刻意。
逛了一圈儿下来之后,我没买一本书。家里的书太多,我知道这些书买回去也差不多就是翻一翻,然后就会束之高阁。
13:30,主办方针对这场书展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在他们的介绍中我了解到,艺术书展起源于2004年的纽约,当时是只有一家书商自己参展的一个艺术书展。从第二年开始,越来越多的书商参与其中,大概参与的有三、四十家。这种艺术书展的形式在几年前传到了中国,后来每年都在上海和北京两地举行。
小吕先生对这次书展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现在的年轻人在艺术上少了过去时代的生猛土味多了些精致洋气,如果能少一些日韩的影子就好了,也许这就是这个时代的艺术状态。“
如今是个张扬个性的年代,关注日常生活、关注个体生命、关注自我体验成了一种潮流,这个艺术书展大概是对这种生活方式的的一种最好的解读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