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周的大神F1与红米相同的配置只卖399,号称买一赔二,赔没赔大家可能不清楚,但我想一定是赚不了什么钱的,那他图的到底是什么呢?
传统的手机厂商,通过渠道将手机卖出去后,最多只能与购买手机的人建立一种弱连接关系,这个时候买他们手机的人只能被称之为客户。而老周想要的一定不是客户而是用户,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商业模式。
两种商业模式将催生出完全不同的果实。再举个简单例子,传统的软件售卖,过来向你采购的,通常都不是最终使用这个软件的用户,影响采购者决策的通常是合作方的品牌、知名度、公关能力以及产品价格。传统软件项目的高失败率我想根源或许在此,实施方与甲方最终用户没有建立起直接及持续的连接(或者只是项目调研期短暂的连接)。对于软件服务提供商而言,在这种环境下,最重要的也是公司的品牌、销售、渠道等,而非产品,因此他们是很难打造出一款真正被市场认同且能够不断沉淀升华的优质产品。
互联网产品的典型特点是免费。有意思的是,有客户直接买单,商业模式清晰明了的“产品售卖”模式所产出的产品质量通常与商业模式较为隐晦的用户级产品通常都不在一个层次上,无论是从满足用户需求角度、还是用户体验角度也好,用户级的产品都甩出传统产品好几条街。
吊诡的是,即便那些做用户级产品的公司目前处于亏损状态,而那些做“客户级产品”(姑且这么称呼)的公司处于持续盈利的状态,但通常用户级产品的公司更易获得投资,其估值通常也是那些辛辛苦苦做了十几二十年的"客户级产品”的公司所不敢想象的。
我想,这也是很多传统企业看不懂互联网企业的原因所在。你所服务的对象究竟是客户还是用户,我认为是区分传统企业以及互联网企业最重要的标准。
两种不同的服务对象,将有着完全不同的商业模式,进而催生出完全不同的组织结构、人才结构、企业价值观等等。现在能看到很多人总结了很多条特征来区分互联网企业以及传统企业,其实那些特征很多都只是果,真正的因在“用户”这两个字这里。
满足哪些条件的人才能被视为企业的用户?其实也没那么复杂,我认为满足两个条件的人就可以称之为产品的用户:第一,直接使用产品的人;第二,企业可以建立连接的人。第一个条件很容易理解,那么第二个条件是什么意思呢?前段时间帮公司写贴会议室的标语,我写了两句这样的话,“连接才有用户”,“失去用户,产品会失去感觉,进而失去方向”。很多人不看好三大通信运营商,其实他们不缺直接使用他们产品或者服务的人,他们缺的是与用户建立持续、深度的连接,或者是对这种连接的利用能力。客户去营业厅开完卡以后,可能一辈子也不会再去营业厅,也很可能不会再去使用除了通话及GPRS以外的任何服务。实时上,通话以及GPRS服务也不是不可能被替代的。因此,即便三大运营商有着全球最大数量的直接使用他们产品的群体,但遗憾的是未能与他们建立起深度连接,这也是为什么他们被不太被看好并视之为传统企业的原因所在。
连接到底有什么作用呢?关注互联网的朋友都清楚,互联网的本质其实就是连接,将人与人、人与信息更高效的连接起来。互联网企业想做的事情,实际上是建议一个以自己为中心节点的网络,网络可能是去中心化的,但是互联网企业所构建的网络,一定有一个最大的中心节点,这个中心节点就是他们自身。那么构建了这种网络之后,他们能做些什么呢?我认为他们至少可以利用这个网络做这些事情:1、为这个网络上的各个节点提供更多的连接人或者连接信息的可能,让这个网越来越大,只要网越来越大,他们可以有很多盈利可能,比如做流量生意,典型的代表是淘宝、微信(那么多商家去微信上开公众号,无非看重的也是微信的流量)等等。2、利用自身的影响力,不断的为网络中的节点提供更多、更深入的服务(或是直接的售卖)。典型的代表是小米,利用miui积累了初期的粉丝,并打下“发烧友”的烙印后,在数码产品以及智能家电等多个领域都可以看到小米系的身影;罗辑思维也算一个,利用自媒体网络积累到一定程度并具备足够影响力后,频频在线下与一些企业展开合作,并直接在订阅号里面做起了电商。所谓粉丝,其实只是一种连接的方式。3、通过建立连接,持续收集用户的反馈,进而挖掘用户的需求,用于改善产品或者打造其它的全新产品。“客户级产品”通常竞争不过“用户级产品”,很大程度是因为他们在研发产品时最多只能是盯着竞争对手或者是这个行业有些什么新热点,这种情况下,很难找到典型客户,做出一款真正有特色并解决痛点的产品。
老周一头扑进了“手机”的血海,其实说来说去,无非是连接,连接人也好,万物互联也罢,手机只是连接的入口,入口后面的服务才是老周真正要做的事情。
客户与用户一字之差,却是两个时代的商业模式,传统企业转型难也难在这,一旦围绕“客户"这种模式建立了自己企业的价值网,很难转型为用户型公司,两者的”价值网“是完全不同的,“用户”或许就是另外一种破坏性创新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