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三国演义》中因拖延而死的男人,在历史上是怎样的

《三国演义》中因拖延而死的男人,在历史上是怎样的

作者: 往日明月 | 来源:发表于2021-01-12 16:39 被阅读0次
    光荣《三国志》孟达像

    01 那个因为拖延而死的男人

    《三国演义》中有一个故事我非常喜欢:
    降将孟达深受魏文帝曹丕喜爱,因此遭朝中多人嫉妒。文帝死后,孟达日夜不安,暗中与蜀国多次书信往来,想举城叛魏,回归蜀国。
    诸葛亮得到魏主诏司马懿复职的消息,特意加急来信劝孟达赶紧加固城池,提前防备。
    孟达觉得诸葛亮过于谨慎,认为司马懿所在的宛城离皇都洛阳八百里,至自己所在的新城一千二百里。若司马懿知道他要举事,须表奏魏主曹叡,往返一个多月,到时他的城池早已加固,军队也已整装待命,司马懿那个时候来,还有什么好怕的。
    但是兵法云: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司马懿知道孟达造反,不但没有回禀魏主,反而快马加鞭,日夜兼程,只用了八天便杀至城下,又十六天后,便把尚未加固的城池攻下,而孟达最终身首异处。


    司马懿克日斩孟达

    在孟达叛魏归蜀的道路上,此人先是狂妄自大,后是无理拖延,导致如此好牌,被他打得稀烂,没能帮上蜀国的北伐大计,最后身死道消,还背上了反复小人的骂名。

    在演义的故事中,孟达把拖延症的优点发挥得淋漓尽致,最终的结果也是意料之中,那在真实历史上,孟达是怎么一个人呢?

    02真实的孟达:恃才好术,易反易复

    史书上记载的孟达是怎样的。
    一句话概括:三度易主,易反易复小人心。
    孟达一生有过三次叛变。
    第一次叛变:
    早年跟随法正投靠刘璋。而刘璋做了一件蠢事,为了对付北方的曹魏,竟然引狼入室让刘备入蜀,安排法正与孟达各将兵两千去迎接刘备,而孟达和法正一同背叛刘璋投奔了刘备,这几千兵便成了见面礼。
    虽然看起来,孟达与法正似是重新择主而仕,但是做法相当不厚道,就像职场上,有些人手中有一了定的资源后跳槽到其它公司,把诸如客户、资料等资源带到新公司。
    第二次叛变:
    关羽围樊城、襄阳时,多次向刘封、孟达求助发兵支援,孟达没有答应。当关羽兵败身死,孟达又怕刘备报复,思考再三给刘备写了封辞职信,便率部曲四千余家投降了曹魏。
    这家伙每次叛变都有大礼相送,这点对新主倒是厚道。
    第三次叛变:
    到了魏国深受文帝喜爱,一路加官进爵,当朝官员多有嫉妒,待文帝死时,仅有的两个好友桓阶和夏侯尚也早已去世,在魏国已经孤立无援,旁边还有那么多人虎视眈眈,好像唯一的办法只能一条路走到黑了——将反叛的事业进行到底
    关于最后一次叛变,来看看史书详细记载。
    魏书三:

    新城太守孟达反,诏骠骑将军司马宣王讨之。
    二年春正月,宣王攻破新城,斩达,传其首。

    魏书三裴松之注引《魏略》:

    达既为文帝所宠,又与桓阶、夏侯尚亲善,及文帝崩,时桓、尚皆卒,达自以羁旅久在疆埸,心不自安。诸葛亮闻之,阴欲诱达,数书招之,达与相报答。魏兴太守申仪与达有隙,密表达与蜀潜通,帝未之信也。司马宣王遣参军梁几察之,又劝其入朝。达惊惧,遂反。

    蜀书十一

    亮欲诱达以为外援,竟与达书曰:“……寻表明之言,追平生之好,依依东望,故遣有书。”达得亮书,数相交通,辞欲叛魏。魏遣司马宣王征之,即斩灭达。亮亦以达无款诚之心,故不救助也。


    暗中书信来往

    晋书 宣帝

    达与魏兴太守申仪有隙,亮欲促其事,乃遣郭模诈降,过仪,因漏泄其谋。达闻其谋漏泄,将举兵。帝〔宣帝司马懿〕恐达速发,以书喻之曰:“将军昔弃刘备,讬身国家,国家委将军以疆埸之任,任将军以图蜀之事,可谓心贯白日。蜀人愚智,莫不切齿于将军。诸葛亮欲相破,惟苦无路耳。模之所言,非小事也,亮岂轻之而令宣露,此殆易知耳。”达得书大喜,犹与不决。

    诸葛亮想要引诱孟达叛变当成外援,开展自己的北伐大计,多次写信给孟达希望能合作,孟达也回信表明想要回归蜀汉。
    诸葛亮为了促使孟达尽快反叛,便设计将孟达将反的事泄漏给了魏国。司马懿首先写信安抚住孟达,孟达收到信之后便心安,开始犹豫不决。然后司马懿迅速出兵日夜兼程,攻下新城,斩杀孟达,并将其首级传至朝中。


    司马懿他骗了我

    孟达曾向诸葛亮求救,蜀道早已被申仪断绝,而诸葛亮则以孟达没有真诚合作的决心为由,没有出兵相救。

    真是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复小人心,如此反复小人,藐视忠公体国之本,视职业道德如无物,最终落得死路一条,也是大快人心。

    03关于最后一次反叛的几点思考

    一、孟达经过两次叛变,为何还能受到曹丕青睐。
    数次背叛的不忠行为,不管放在什么时代,都是为人所不耻的,但是曹丕却对孟达出奇的喜爱。

    受曹丕青睐
    先来看看当时的用人制度。
    两汉时期的用人制度是察举制,而到了曹操掌权时期,先后三次颁布《求贤令》,明确提出“唯才是举”的人才政策,对于降和叛的政策便是招降纳叛,尽释前嫌。曹操这点做得很成功,像乐进、张辽、徐晃等都是降将,这些人最终都是尽忠立功,最终皆位列名将。
    求贤令

    有人说曹丕如此厚待孟达只是为了作秀,是为了竖立榜样,毕竟当时的时局下,蜀吴阵营中也有很多人在观望。曹丕就是想让那些有摇摆可能的人看看,归顺魏国就能受重用,这的确是一种非常有利的策略。
    私以为曹丕对于孟达的归顺,除了竖立榜样,更多的是出于真正的看重,这点从委以重任上能看出。
    蜀书十:

    合房陵、上庸、西城三郡〔为新城郡,以〕达领新城太守。

    孟达投降后,曹丕把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并为新城郡,并让孟达当太守。来看看这三个地方在哪:


    新城郡地图

    新城郡在魏蜀吴三国交界处,虽然是地处偏僻,但是战略位置非常重要。这里历来便是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当年也是春秋时期的秦、晋、楚三国交界处,战国时期的秦、楚、韩三国交界处。让一个敌国降将镇守如此重要之地,足见曹丕对孟达的看重。

    二、孟达的反叛,直接引出三国中后期的最重要人物——司马懿
    此前曹丕在位时,并未重用司马懿。
    到曹叡时代,司马懿与曹真、陈群同为辅政大臣,而这次擒斩孟达立下大功,逐渐得到新皇认可,并慢慢掌握大权,成为三国后期魏国举足轻重的人物。

    三、对蜀国北伐来说,损失了一次绝佳的机会
    蜀国这次北伐,选择了一个非常好的时机,曹丕新亡,新主曹叡年仅24岁,魏国对蜀国毫无防备。
    如果孟达真的能带着新城回归蜀国,在诸葛亮北伐的的军事行动中,从新城带一支军队出征,与益州出的兵相呼应,也许真的能像《隆中对》那样:
    《隆中对》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历史不承认假如,就算有这个假如,结果可能也无法改变。
    以上便是私人的一些见解,作为读史之人的一点幻想吧。有不足之处,望各位看官不吝赐教。

    04告别拖延症,才有明天

    《三国演义》中孟达拖延身死的故事多半是出于房玄龄《晋书》,这个故事写出了拖延症的最严重的后果,引人深思,而我们生活中也处处存在着拖延症。
    第一次对这个故事深入思考,还是十多年前高中语文模考考场上,当时的话题作文——速度,我便写了这个司马懿克日斩孟达的故事,第一次尝试在考试中写记叙文。
    而今再次写关于孟达的文章,我希望他永远活在我脑海中,不断警醒我,拒绝拖延,让所有重要的事情,在紧急前完成。
    也希望他能警醒同样有着拖延症的朋友。

    拖延症最大的症结不仅仅是拖延,而是拖延与各种姿势的组合。
    比如:
    拖延+自以为是,典型就是孟达认为司马懿要回禀皇帝后再行事。
    拖延+我还年轻,典型是当下普遍的剩男剩女,他们每年都是年轻的,但最后还是成了剩男剩女。
    拖延+截止日期,典型还款逾期,反正没到还款日期,结果一不小心忘了时间就逾期了。
    拖延+准备不充分,典型是我的迟迟未写作,如果所有事情都做好准备了,可能已经年逾花甲了吧。
    拖延+先记下来晚点再做,典型就是生活中所有的小事。
    ………

    DDL还早呢.jpg

    最终结果呢,所有的重要不紧急,都变成了重要紧急,结果可想而知!活在舒适的当下,终将一事无成,也许那些本身拥有的东西也会慢慢失去。
    一直很喜欢一句话:
    在这个国度,必须不停奔跑,才能使你保持在原地。如果你要前进,请加倍用力奔跑。

    依然写给自己,望共勉。

    本文主要参考来源:
    [1]《三国志》(晋·陈寿,南朝宋·裴松之,章惠康,华夏出版社,2018)
    [2]《晋书》(唐·房玄龄,中华书局,1974)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三国演义》中因拖延而死的男人,在历史上是怎样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gcea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