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220923听书笔记:长大,意味着什么?

20220923听书笔记:长大,意味着什么?

作者: 幸运星小燕子 | 来源:发表于2022-09-22 07:46 被阅读0次

    长大,到底意味着什么?

    首先,我们都知道一句话,叫大了不一样。一个东西一旦变大,它的背后,一定还会发生某种,累积之外的变化。就像有一本书叫《规模》里说的,这个世界,并不是简单等比放大。比如,90厘米的孩子30斤,长到一米八,体重就能长到150斤。你看,身高增加一倍,体重增加五倍。身体是这样,做产品也是这样。当你在一个维度做量的累积时,在其它维度也一定在发生某种你计算之外的变化。

    听书也是如此。比如,我们卷入的用户越来越多,今天,已经有几十万人,跟我一起见证了这项旷日持久的知识工程。其中,有3214位用户,是过去五年,每天就坚持听书,从来没有一天间断过。什么概念?每天半个小时,这等于是把人生中的48分之1,确定地放到了听书这件事上。也在这里,向这3214位用户致敬。你们真的了不起。

    过去五年,除了书的增加,和用户的增加。长大所带来的变化,还有很多。这些变化,我们觉得可以概括成三点。

    首先,第一个改变,是从无限到有限。这话乍一听好像有点奇怪。读书,明明是为了扩宽人生的疆界,应该是让你的世界,从有限到无限啊。为什么反过来说?

    其实,假如稍微深想一步,你就会发现,当你读的书足够多时,你会感觉,这个世界的边界,变得清晰了。读书少的时候,感觉世界是一片苍茫大海,所谓学海无涯嘛,哪里是个尽头?但是,当书积累到足够多的时候,你会觉得,这个世界的边界是有限的,所有的知识之间,是存在一个大体结构,而且底层是相通的。

    举个例子,比如有本书叫《金字塔原理》,这么多年一直很畅销。书里研究的就是一件事,怎么把一件事自己想清楚,然后跟别人说明白。书里面最核心的技巧,叫SCQ。这是三个英文单词,背景、冲突、提问的缩写,你可以不用管具体什么意思。这个技巧翻译成大白话就是,你的话要想让人听懂,并且爱听,你必须得把它变成一个,人人都有感觉的坏消息。

    注意,这个坏,泛指一切负面消息。比如,我要跟你介绍水电工程师的工作,我肯定不会先介绍他们学过哪些科目。而是开口就说,你想过没有,你家的水电管线,多少年一定会坏?你看,这个消息一出口,能吸引人的注意力。再接下来,你再引出水电工程师的工作,别人才能听得下去。

    这是《金字塔原理》里的一个方法,怎么样,是不是有点意思?但是,当我们带着这个方法往周围继续探索,去其它的领域时,你会产生一种奇妙的偶遇感。

    比如,好莱坞的编剧教父,罗伯特·麦基写过一本书,叫《故事经济学》,里面对故事有一个简洁的定义,叫做,冲突颠覆生活。也就是,所有吸引人的故事,它的情节都是,主人公原本的生活状态,突然被一个意外、一场灾难、一个冲突给破坏掉了。比如,我和我的夫人,坐在火车上,吃着火锅唱着歌,突然就被麻匪打劫了。你看,是不是典型的冲突颠覆生活?再比如,你仔细想想,从《水浒传》到《哈利·波特》是不是所有的故事都是这样?

    更重要的是,这层道理,跟金字塔原理很像。它反应的都是,人接收信息的一个基本的真相。那就是,我们更关注坏消息。只不过,麦基在编剧领域发现了这个真相,而《金字塔原理》在商业领域发现了这个真相。

    你看,这些知识的河流,乍一看各有各的走向。但最终,它们汇集到一处。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说的,从无限到有限。随着书读多了,你会发现,每个时代的议题,总量是有限的。知识的海洋,其实有一张清晰的坐标图。有了这个感觉,你再看到一本新书,一个新现象,一个新知识,心里就不慌。你知道它在回答什么问题,你也知道,它的答案,在哪个知识坐标里。

    我们经常说,读书的本质,是在给世界建模。到底什么叫建模?有个雕塑家叫阿尔贝托·贾科梅蒂说过一句话,他说,比起制作整片天空,制作半厘米高的模型,更能让你感知全宇宙。当然这句话说的不是知识建模,而是那个实体的微缩模型。但背后的道理是共通的。读书,建模的本质,就是让你能够在有限的视线大小里,看到世界的全貌。

    而所有这些,都离不开量的累积。只有书的领域、题材、总量足够多,这件事才能发生。

    好,这是变大背后发生的第一个改变,你对这个世界的感知会变,从无限到有限,从两眼茫茫,到心里不慌。假如去读原书,这个过程很漫长。但是在听书,它变得很轻松。你跟随我们一年,每天拿出半个小时,读完的不仅仅是几百本书,更是因此而收获的,对世界,对真理的掌控感。

    变大带来的第二个改变,是读书的方式会变,从竖墙,变成找路。

    这个比喻可能有点夸张,但背后的意思是对的。就是很多人读书,恨不得把一本书,从头啃到尾。好像落下一字一句,都是愧对作者,愧对良心。一本书啃不完,绝不翻开下一本。

    你看,这样的读书方式,是不是就像在你的学习路上,竖起了一堵高高的墙?不把这堵墙撞破,绝不回头。但是,这是我们读书的最初目的吗?

    仔细想想,读书不是为了竖墙,而为了找路啊。当我们遇到阻碍时,环顾四周,总能在书里发现另一条通路。放眼一望,到处都是攀云梯,到处都是新出路。这才是读书应该有的样子。就像于谦的一首诗叫《观书》里说的,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当你找来找去时,书里始终怎样?别有春啊,另有一番坦途大道。

    我曾经听过一句话,说得特别好。一个人一生,假如只走一条路,那么这条路,没准就会变成一堵阻挡他邂逅其它风景的墙。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之所以要不停做这个量的累积,坚持每天一本书,其实也是在确保,这个产品更接近读书本来的样子。为你的人生,不是竖墙,而是找路。当你走到任何一个节点时,环顾四周,到处都有新路、新书、新风景。

    好,这是变大带来的第二个改变。它让听书,更接近读书本来的样子,不是给你竖墙,而是为你找路。

    第三个改变,是从有爱,到有用。也就是,一个产品最初让你接受,可能是因为有爱。但它能陪你长久,一定是因为有用。乍一听可能有点抽象,给你讲个故事。

    王鼎钧先生在他的回忆录里讲到一件事。说的是清末,基督教的传教士,来中国传教。当时最重要的一批信徒,是什么人呢?按照通常的想象,基督教,洋文化,跟他们接触的,似乎应该是接受过西方思想的文化人。但是事实恰恰相反,当时基督教的主要信徒,是中国的底层妇女。她们非但没有洋文化的基础,甚至连汉字,也未必认识多少。

    假如你穿越回当时,会看到一副非常虔诚的画面。每到教会活动,她们一定准时参加。在唱颂歌的环节,每个人都唱得有板有眼,声音洪亮。为什么?我们很容易得出一个猜想,因为有爱啊。因为她们热爱她们的信仰。

    但是,假如你再往前一步,到每个人的处境中,会发现另外一个真相。她们参加聚会,其实是在获得一个大声唱歌的机会。要知道,那个年代的农村妇女,社会地位很低。哪怕是在河边洗衣服时,哼上两句小曲,都会被认为是不守妇道。

    但是,在基督教的聚会里,哪管得了这些?她们不仅可以大声说话,还能放声歌唱。这个机会太难得了。

    我喜欢这个故事,是因为它反应了产品和用户之间的一种奇妙的关系。很多产品,远看,都是因为有爱,因为彼此喜欢。近看,其实是因为有用。因为你能给用户的生活,带来一点真实的改变。

    而做产品的过程,就是不断在这个因为有爱而发生的联系中,找到这个有用的部分,然后抓住它、改进它、强化它。直到它能持续为用户带来价值。

    好,顺着这个角度,我们再来看一眼听书这个产品。怎么才能让它更有用?更能成为你人生的武器库?显然,它的零部件,要足够多。它们可以自由拼配,组成任何你想要的形状。3000本书,几乎覆盖了你生活工作的绝大多数场景,能够回应你的大多数真实问题。至少能给你提供一条线索。而且这条线索一定是已经经过社会共识的考验,被写进书里。

    比如,一个学生,想积累一点写作的素材。好办,我们解读过大量文学名著。

    再比如,一个职场人,想快速融入中华文化的语境,想积累一点高级的谈资。好办,文化类的好书这里也很多。

    再比如,你明天要上台演讲,我们光演讲的书,就解读过几十本,全是即插即用的技巧。

    这些书假如自己看,少说也要几天。但是在得到听书,只需花上10%的时间,至少搞懂全书90%的内容。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大。大了,它能在你人生中扮演的角色,也就更多。

    这是变大之后,带来的第三个价值转变。从有爱,到有用。因为量足够多,我们能够像乐高积木一样,组合出任何你需要的形状。

    得到听书已经五年了。感谢你跟我们一起,见证了这项旷日持久的知识工程。你的成长和改变,就是我们唯一的竞争力指标。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这是我们对你说出这句话的第1826天。明天是第1827天。

    我认真讲,你慢慢听。咱们来日方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20923听书笔记:长大,意味着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gctn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