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01
整理过去所读图书没有丝毫炫耀的意思,反言之,人们常说会读书的人从中习得知识品味道理,并以此指导自己,明确前进的方向,活出更有价值的人生。蹉跎半生碌碌无为,显然属于不会读书且读书不多之人,君不信,请看以下几则本人遇及的和读书有关的小故事:
校门口等孩子的时候阅读《德川家康》,一位家长看到之后说道:“这个有十几本的吧!”显而易见这位家长非常了解这本书,估计他应该早我很久读过《德川家康》了。
一日坐在饮水间板凳上看《织田信长》,一位同事看了题目立刻说道:“最后他是被明智光秀杀了啊”。闻之心中惊诧不已,自己两三年前阅读过一部不同版本的《织田信长》但完全不记得那个背后杀害他的凶手名字了,同事如无其事就说了出来,显见其了解之深。且这位同事所读书籍,涉猎面之广:军事、体育、历史、政治、经济、艺术、文化…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含。即使此刻,我也还是百度了一下才确信了明智光秀四个字,惭愧惭愧。
同样是在饮水间板凳上看《织田信长》,休息时段,车间一位工人路过,看到之后头头是道地和我聊起他来,虽然一向自诩对于历史有着浓烈的兴趣,那一刻我彻底自卑了。
因为自己喜欢利用几乎一切的业余时间看书,所以周围很多同事朋友也都知道我的这一爱好,反之我也常常和同事朋友聊天时说起读书,一天我很随便的问了一位平时总是聊孩子美食家庭琐事的“时光荏苒”:“你最近读些什么书呢?”当时她回答的书名我已然忘记,但一定是一本世界名著。这不,我立刻翻阅了她的微信圈,依然可以看到其晒出的《苏菲的世界》《月族》《万物简史》。
同样是这位 “时光荏苒”的微友,她借给我看了《我们仨》,非常感谢。
说起《我们仨》,不由得想起10月还是11月的一天凌晨3点左右我起身下床,无意识看了一下手机微信,发现一位微友刚刚点了一个赞,于是问“怎么还没有睡?”答:“还不困,看一会《我们仨》”!那个瞬间,我彻底折服了,高手在民间,江湖多能人。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不再一一列举,对比之下,自己何其渺小,静下心来,连问自己三个问题:
“我”读书吗?
我“读”书吗?
我读“书”吗?
读书的原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源自内心,一个来自外在,或者兼而有之。内心的因素也有很多方面:与生俱来的(后天培养)的兴趣爱好、漫无目的的休闲消遣和自我提高的内在动力等等。外在也是同样:社会压力催生的提升需求、脱离初衷的各色考证考试以及紧跟形势或附庸风雅的装点门面等等。
如果我们的读书理由基于最后两点,那么,读书的人还是“我”吗?不,应该说是书在读我,我成了书附庸和奴隶;我是在“读”书吗?不,那是在利用书籍,书籍成了撬砖进门或装点门面(心底里极不情愿跨入的那些门)的道具;我读的是“书”吗?不,读的是证书证件,读的是阿谀奉承、读的是叶公好龙。
古人云“君子一日三省吾身”,今逢岁末年初,不该做一次深刻反省乎?希望从此:学会读书,低调行事,充实自我,提炼自我,净化自我。
明年一定更美好,祝大家新年快乐。
关联文章
《喜欢读书》 《读书与反思》 《且说读书》《我与书的那些事儿》《被逼读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