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1732字,阅读需5分钟。
刚开始读到这本书名《一线带班》,心里觉得肯定又是那些鸡零狗碎的日常记录,就像N年前读看云的《心平气和的一年级》等系列记录一样。我没有多少兴趣。
我也知道管建刚老师从乡村发愤图强走出来的传奇故事,心中除了敬佩还是敬佩,觉得离自己还是太遥远。说实话,心里隐隐地对这本书有些抗拒。也许是太功利的缘故吧,认为自己搞管理多年,应该多读读管理的书籍才对。
破天荒地没有购买这本纸质书,而是从喜马拉雅里开始了听书。
整本书提炼出七个章节,分别介绍了管老师一线带班的“七抓”。一抓开头、二抓家长、三抓时间、四抓作业、五抓基础、六抓常态课、七抓复习。一线带班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书里几乎都有涉及,是一本难得的一线教师的指南书籍。特别是对初入职场的新手教师来讲,招招可用。
把班级管理中的琐碎凝练成真功夫经验,这不也是我希望学习的“管理”吗?我为自己的有些片面而羞愧。
于是继续听书。
当我听到这本书的后记《既要上得厅堂,也要下得厨房》时,名师管建刚那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真实的文字,深深地打动着我。
管建刚老师是一位靠自己做出来写出来的语文名师。他说:“写这本书的顺畅,出乎我的意料,甚至一度有痛快的感觉。当全书真的完稿了,我忽然有一种深彻骨髓的无奈和心酸。”可见,管老师在写作时酣畅淋漓,但却也表达出对理想教育的渴望。回想自己经历过的几十年教育经历,管老师说的每一句话都仿佛戳中我的内心。
“骨子里,我对考分的追求和普通老师没有任何两样。”管老师承认自己也在日常对分数有着同样的追求。回想自己以前当班主任带班教学的时候,哪一个老师不希望自己班级的孩子能考得分数高一点呢?曾记得在树人小学任教的时候,有一次三年级期末考试阅卷结束,一个年级共8个班,其实大家的平均分也相差不大,少的只差零点几,多的也就在2分以内。可是,大家彼此却在办公室里比得热闹得很,多零点几分的老师甚是得意,为了那零点几分不知干了多少次机械重复的事情。几十年过去了,当下教育追求分数的现状却没有多少改变。想来,孩子们就真的是一种知识的容器。怎么不悲哀呢?
“我是不想这样教书的,我却不能不这样教书。终有一天,我确认了写作能力和写作考试能力不是一码事,阅读能力和阅读考试能力不是一码事,优秀教师和优秀考试教师也不是一码事。”管老师的话语多么真实啊!的确,我是不想这样教书的,我却不能不这样教书!我又回想起在进行区级骨干教师考核的时候,要对本班的教学质量进行排名。我们作为骨干教师,比普通教师多读了几本理论书籍,也多读了几本教育经典书籍,我们深深地知道培养人,只为着分数的应试教育是不对的,应该有着长远的培养目标。我曾经和一个同是骨干的优秀语文教师讨论:语文学习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素养重要还是只是死记硬背那些字词重要?答案是肯定的。兴趣和素养更加重要。但事实是,我们身在一线,无法摆脱分数的禁锢,所以终究还是作了分数的“奴隶”。这何尝不是一种哀伤呢?
但管老师又说:“这不是一线教师的错,而是整个教育,整个社会的错。民众们嘴巴上痛骂应试教育,骨子里又要求老师拿出分数来。”
“很多老师一次次参加教学上的观摩研讨活动,我也是这样的观摩研讨活动的一次次的执教者、授课者,那只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研讨和观摩,那只是跟一生只有一次缘分的学生谈40分钟或80分钟恋爱而已。不用管他们的作业,不用管他们的分数,不用管他们的记录,因为现场有几百上千的老师坐在下面呢。我什么都不用管,我只要展示我的理念。”
“回到自己的班,我首先要管的我是什么理念,我要管他们的作业,管他们的纪律,管他们的分数,学生的吃喝拉撒才是日常教学的主旋律,学生的分数才是日常教学最终要揭开的丑媳妇和靓媳妇儿。”
“好女人要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好男人也是,好老师也是。好老师要能上公开课,又要能上家常课。好老师要能拿出一套理论,又要能量出一点分数,好老师难做。”
读着管老师的这些文字,真如他自己所说,那么“顺畅”和“痛快”。我完全能触摸到管老师流淌在心底的复杂思绪。
“与自己握手言和,与教育握手言和,与世界握手言和。”
言和的心态是一种接纳,而不是对抗,是一种千帆过尽依然执着的热爱。
听到这里时,我也释怀了。跟管老师一样,回头望着在教育路上跌跌撞撞的自己,不禁哑然失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