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先辈们给我们留下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她不仅滋养着我们的心灵,更使我们每个读到她的人沉浸其中,无可自拔。无论是唐诗还是宋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其意境悠远、魅力无限,非我能用语言所能描述出来的。
那我就大概的说一下我与古诗词邂逅的故事吧!
还是在高中的时候,语文课本书就穿插的有“古诗词”,即唐诗宋词。那时候就感受、领略过他们的魅力。读的读的,不觉沉入其中。我享受着这美好的阅读过程,只觉得古诗词语言特别优美、含蓄而意义深远;语句短而精炼;含义深髓,别具风格。陶醉其中,流连往返;一种别样的滋味萦绕心头,使我欲罢不能,回味无穷。从此时诗词歌赋就在我心中扎下深深浅浅的根子。
那时候我就在想,等我有朝一日高考中榜有闲遐时,我一定好好熟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唐诗宋词。领会其精神,熟读其精髓、精华。陶治情操,内化精神构筑,喜欢并真正爱上她。
后来在中专,学的是企业管理,虽也有写作课,但很少接触唐诗宋词。后来上大学经过老师,改学中文系列课程,每天忙于功课,也未静下心来好好熟读古典诗词。
细说起来,我真正与古诗词结缘,渊于我工作快退休快回到家的几年以前。那时候电视上正热播全国诗词大赛。看着那么多来自全国各地,五湖四海的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几岁孩童的伙伴们对诗词的执着、热爱,心里除了羡慕,就是跟着电视屏幕目不转晴的在观看着各位选手对诗词的娴熟和积极涌跃的参与。另外还有生怕遗露了各位优秀老师的精准解读。
不得不说,我对诗词的热爱是“由来已久”,深入骨髓的。读读她,浑身热血沸腾,激情澎湃,恨不得熟读于心,了然于心。……
在一场一场的古诗词大赛中,于无形中也掌握了一些较为简单的古诗古词,加上平时不自觉的潜移默化,也居然能背出一些较为浅显的古诗词。
你比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读这首诗时,我们能想到的就是远方的游子,看见头顶上一轮皎洁的月光,更加思念自己的家乡的这样一种情愫。我们看到月光,就融入一种思念的情感,更何况千里之外的游子;当我们读到王勃《腾王阁序》里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种壮美的景像掠过心底:落霞与孤雁一起飞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连成一片,浑然一色。这句诗词就像画家描摹的一样,一个特别美好的画面赫然显现在我们面前;你比如3岁小孩子都会背的骆宾王《咏鹅》这首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拔清波。”一下子就把鹅的整个形象就被表露出来;再比如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前一句用了共9个名词,便勾勒出一种特别凄凉的景像,最后得出“夕阳西下,唯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天涯。”
诗仙李太白的《将进酒》中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那种气势,那种压倒一切的恢宏气力令我倾倒;南宋民族英雄岳飞的《满江红》中的“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中的那种排山倒海之力,更令我折服;“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使我们感到英雄收复中原、打击匈奴的那种一往无前地豪情壮志。
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整首词表达了后主的亡国之深痛以及他对以往生活的无限眷恋。其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成为千古佳句。后主的忧愁恰似那一江春水滔滔向东奔去,比喻之贴切无人能与之比拟。
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成为许多在逆境中人的一种旷达的人生态度,也表明了苏东坡独特的禀赋秉性以及不畏坚难的挑战精神。
还有李清照的《声声慢》,读来令人叹息。一代才女的命运竟如此僚倒,实乃无奈。特别是头一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共用14迭字,这10多个迭字是易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绝笔,为千古词人所倾倒。也是包括我在内所有的现代读诗(词)人共同喜欢的一首独特的凄凉之词,表达了作者在失去爱人赵明诚之后的落寞悲伤之情。
总之,唐诗宋词的魅力是说不尽的。每一首优美的诗,每一曲优美的词,都给予了我们最深的感受与情怀。每每读起她们时,一种美好的感觉萦绕于心,使我们欲罢不能,促使我们有读下去、沉浸其中的美好感受。中华文化绵延5000年,唐诗宋词也已1000多年的历史,而离我们最近的宋词也有700余年。
如何传承好唐诗、宋词,是吾辈的殷殷期望。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都能学好中国传统文化,熟练掌握唐诗、宋词之技巧,并能模仿着写出一些像样的诗词,愿你我共勉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