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的质量和厚度决定了最终的收获。
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内,都是在产房抱起孩子那一刻,开始思考传承,因为血脉相连的爱会促使你想要把最好的东西都给他,很自然的就会思考:“什么才是最好的东西”?
就是针对这个核心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深入思考,整个认知被改写、整个思维被重塑、整个行为被颠覆。
教育是涉及家庭、财务、社会关系、时间跨度等所有因素的系统工程。
于是孩子成为最大的约束,在和其共同成长的过程中,自己变得越来越柔和、越来越睿智、越来越包容、越来越好,孩子便是那个发端。
只有“精神”可以传家。
从开始着手制订家训以来,思考的可谓是最深层、最纯粹的东西,可以传家则意味着普适和经得起时空考验,重要的东西有很多,但能写进家训的必然是真正的智慧,从最初想到重要的就写下来,大大小小共计200多条,然后就是精简,一张卡片能写下最底层的比如“关于未来的想象力”“历史学才是未来学”“忌暴”“不停进化”“万物皆备于我”等战略原则。
每一条都是一整个系统,以及与之相应的生活方式,那如果只能保留一条给子孙,或者可以穿越回到20年前对自己只能说一句,会是什么?
绞尽脑力的往底层挖掘,反复取舍,我最终得出的结果是:找到源头。
因为源头不正,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为什么立志要立第一等志向?
为什么选择比努力重要?
为什么趋势是最重要的东西?
整套科学逻辑强调证实、证伪本质是什么?
怎么才能把战略资源时间和注意力用的最高效?
所有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这一条:源头。
我们生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战略资源往往在不知不觉中被无效、甚至有害信息耗散掉,进而导致不可逆的不良结果,那么接受有价值信息本身就是优势,一边是每天都被各种诱惑、毒害、垃圾包围,而有些人却掌握一手信息,站在知识源头(绝大多数无用信息都是被人有意识的编织出来的,这些人可能就是舆论操控者),可想而知,不出一年,两种人就会有天差地别的人生。
我第一次意识到接受信息的层次可以重塑人生就是18岁认识一位朋友、且有机会就近观察他的言行和生活方式。我还在社会中讨生活,读的是武侠言情志怪小说,看的是警匪暴力色情片,他每天生活规律,读的是一手材料、论文、军事、金融、历史等,从小接触往来的都是规则制定者,客观存在的出身鸿沟,让我意识到人和人之间的差距要以光年计,从那以后才开始读严肃类著作。
我首次见识到山顶的风景,也有了“一览众山小”的错觉,并播下改写命运的种子,但彼时年少,既没高度、也没阅历意识到身处知识源头、尤其是规则源头是何等样的境界、福气、以及无匹的系统压力。
之后跋涉年华,累积岁月,才慢慢构建出自己的思维模型和认知系统。训练出贝叶斯脑来信息真伪,习惯以概率分析世界以及作出决策,更重要的是以20%时间精力掌握一个领域50%以上知识的科学学习法。如果说面对人生的庞杂,有什么应对的大杀器的话,这个就是。
有的人是生来就耳濡目染、内化生长出来的,生在书香门第,大脑的第一重神经元搭建就是科学方法、规则制定和场景营造。
人和人是不是能站在源头注定是截然不同的人生。
这也是教育的根本。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越早找到源头,就意味着时间和积累才能叠加出丰厚的回报。
大脑对于接受的信息要有洁癖,就像庄子说凤凰“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这就是高洁。
大脑的高洁就是审美和品味,是由知识和素养堆积奠定的,而立志、选择、顺势、科学等等,无非都是筛选高价值信息、过滤掉大多数的垃圾信息,高阶思维模型、科学学习法就是我们普通人找到源头的手段。
强悍且持久的竞争力本质是:方向一直正确。
站在知识源头学习,20%时间精力掌握一个领域50%以上知识的学习法,就是用H指数找出源头;孩子作为约束就是聚焦的源头;教育是改变的源头;做任何事都要想尽办法寻找源头,有源头才能和时间为友,积累和复利才有意义,这就是面对人生庞杂的最底层逻辑。
战略资源最高效的利用在最有价值的信息上,在时间的加持下,必然会通往更广阔的人生境地。
每个人的资源都是有限的,集中有生力量获取最大战果,抓住一个机会大量投入。
最后提炼精华:
1、万事万物皆是系统,看得见的表象背后是占比八成以上的暗系统;
2、注意力和时间是战略资源,其中注意力又是重中之重;
3、战略资源应该尽可能的投注在系统上,不管是构建自己的系统,还是了解外在的系统;
4、因此人生第一原则:时间注意力用在构建自己的系统,其他统统服从于第一原则;
5、信息接收和身体力行反向塑造大脑,这就是知行合一的底层逻辑;
6、因此时间和注意力用在接受有价值信息和践行价值上;
7、谁的大脑有洁癖,高效学习法和严苛执行一起就能构建出强悍且持久的竞争力。
战略总纲层层落地到执行,自我进化、被动收入、风控的资产配置、投资科技高地、文化产业、教育传承、圈层构建,这一切的一切统统衍生于战略总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