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冈仁波齐》,我内心毫无波澜。
翻开豆瓣点评,有人说这就像一部挂着纪录片羊头卖电影狗肉,本质却是超长PPT的片子,回复里有人义愤填膺:不懂就要多学习。
基本上,所有负面的点评,都被扣上了「不懂信仰」的帽子。
藏区是不容染污的圣地,信仰是不能指摘的高级,可能是这部电影大卖的最大原因吧。
我还记得几年前去色达时的情景。
海拔4000米的山谷里,上万名在此修行的喇嘛和觉姆,亲手搭起一座座绛红色的小木屋,像扯了一张巨大的红色绸布,用力一抖,均匀地铺在荒芜的土地上。
这里长冬无夏,人们十年如一日裹着红袍。生活也很艰苦,电线杆七歪八倒杵在路边,电线交错耷拉,最近的集市有20公里,运到山谷里的蔬果少之又少,人们从唯一的取水点打水回家……
他们没有稳定收入,日常生活无非念经、打坐、朝拜,有人一待数十年,好几年不出山谷,靠微薄的供养维持生活,但若是书店的服务员与你有缘,她会给你免单。
我是典型的没有信仰的人,会因为睡懒觉错过听辩经的时间,也不接受活佛「点化」,我只奉行尊重任何一种生活方式的原则,因此并没有高看色达的善男信女。
被震撼,是因为天葬。
那一天艳阳高照,紫外线充足,我们喘着粗气摸索山路到了天葬台,坐在缓坡上,向下一望,天葬台上的情形一览无余,山顶上几百只秃鹰已经准备就绪,一些按捺不住的,悄悄慢慢地朝山下挪步子。
等到仪式开始,它们急速俯冲而来,巨大的翅膀张开了,拼在一起黑压压一片,巧合的是,就在这一瞬间,一朵乌云不偏不倚地飘到了头顶上,霎时便阴天了,彼时是十月,一阵冷风,哗啦啦卷来一场小雪,山坡上掀起一片小声惊呼,等到秃鹰雄赳赳地飞回山顶,又立刻阳光普照。
一次掺杂了猎奇与敬意的窥视,就这样变成了一场庄严的注目礼。
藏族的确有很多文化值得去了解与尊重,信仰的分量举足轻重,但这些感动不是《冈仁波齐》给我的,也并没有因为它被二次唤醒。
导演说,这是一部「伪纪录片」,意思是,用纪录片的手法去拍摄一个杜撰的故事,片子便有了以假乱真的质感。
按道理讲,如此这般,电影应该很精彩,不过,在我看来,片子在这两个维度都失败了。
1. 作为纪录片,它的破绽太明显
剧组找了11个藏族素人,请他们走上1200公里的朝圣之路,然后拍下他们风餐露宿、磕长头直到冈仁波齐的全过程。
电影一开始的确很好地做到了真实还原,出发前的藏区村落,人们和牦牛生活在同一屋檐下,邻居女儿嫁给自家三个儿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家里同时供奉着佛像和领导人海报,门前是堆叠整齐的柴火……
出发后,摆拍的痕迹渐渐展露。
我见过几次朝圣者,没有一个人是这样磕长头的——脚尖着地,利用反作用力让身体微微腾空,五体投地时,尽力往前一跃,让惯性带自己多滑出几厘米,便可以少走些路。
带头的那个年轻小伙,脚步轻飘得让我有些不悦。
《冈仁波齐》里的长头 实拍的长头当然最让人无力接受的是,没有人真的以头抢地,4个月的路程,额头光洁如初、没有血包,十万个长头在身体上不曾留下半点痕迹。
电影 vs. 实拍作为朝圣的核心,导演在最重要的地方失了手,连修饰一下都懒的,如果这就是他想让人看到的虔诚,对不起,我不感动。我无法因为磕长头和信仰本身的真实存在,而给这样的败笔买单。
2. 作为电影,情节却经不起推敲
去冈仁波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原因:
杨培老迈,害怕一辈子都走不出村落,无法实现哥哥生前未竟的愿望;次仁曲珍想让孩子在朝圣路上出生,求的一世福祉;
屠夫杀生数十载,渴望洗清罪孽;仁青晋美因意外欠债20多万,想要改变命运……
导演为这些人安排了故事:
孩子经受不起磕长头,直喊头痛;路遇落石,有人腿被砸伤;遇上车祸,卸了车头,拉着载满帐篷和生活必备的车身翻越海拔5000米的米拉山口;
到了拉萨没了钱,停下来打工2个月;小年轻看上了理发店的洗头妹,想让她和自己一起去冈仁波齐;冈仁波齐山脚下,杨培叔叔去世了。
情节的设置原本是为了推动故事发展,达到扣人心弦的效果,但上面这些事和人物身份看不出有任何关联,倒像是记流水账一般,出现就出现了,不需要生产意义。最生硬的是小年轻和洗头妹,突然开始,莫名其妙结束。
演员们在苦难面前淡泊也就罢了,来到心心念念的神山,依然面无表情。
指望这些情节告诉我们什么,你可能永远都找不到答案。
朋友说,演员们磕头不真实,不是因为轻浮,只是不够虔诚,因为他们只是普通百姓。
我觉得这样理解,比起一味捧吹信仰要有趣得多:
屠夫磕到一半,侧躺在地休息
拉萨房东花钱请人帮忙磕10万个长头,希望消灾抵难
路上的雅安夫妇,妻子借口心疼驴,放弃磕头而去拉车
他们唱:他运气好成了喇嘛,我运气不好去了远方
……
每个人都有一条朝圣之路,磕十万个长头寻求福祉,和吸雾霾熬通宵以期改善生活,一样荆棘丛生,但每个人在疯狂迈进之余,也不忘耍些无伤大雅的小聪明。
这条路,叫做「众生百态」还差不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