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小时候都被“狼来了”的故事教育过,不能撒谎,尤其是不能再三撒谎。
做人要诚实,不能骗人,这句话本身没什么错。
但是,作为成年人我们都知道,人是不可能不撒谎的。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甚至日常的某些场景中,往往不需要那么诚实的。
做人,太诚实不是一件好事。
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切换诚实或不诚实的态度呢?怎样去界定欺骗或者没有欺骗的事实呢?
01
防人之心不可无
中国人年纪越大,就越不会问一些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因为怕没有面子。
对于自己知道的事情,反而会提出来问。有时使人觉得明知故问,好像在考别人似的。大家千万不要这样想。
知道了问别人,才能够分辨别人到底有没有骗我们。不知道的事情问别人,万一别人趁机骗我们,那怎么办?
为什么总是认为别人会趁机欺骗我们呢?我们中国人有句话,叫作:防人之心不可无。
如果不知道的事情不敢问,岂不是越来越不知道,那多可怕?这句话说得十分正确。
知识爆炸,简直一日千里,我们每天都会遭遇到自己看不懂、听不懂的新鲜事物,如果不问,就会越来越落伍,到头来什么都搞不清楚。
这不是矛盾吗?又要防人之心不可无,不敢发问;又说不问会落伍,变成什么都不懂。
中国人的看家本领,就是把矛盾化解掉,让原本有矛盾的,变成没有矛盾。
这件事情其实非常简单。我们遇到不明白的事情,不要公开问,却可以偷偷地请教。
有人会问,为什么不能公开提出问题,而要私底下去向人请教呢?
因为公开提出问题,对你自己是非常不利的。
第一,公开发问等于承认自己对于这件事物的无知。一个人可以无知,不过只要赶快求弥补,并不需要公开招认。
第二,遇到有人存心欺骗,就会把我们引导到错误的方向。
第三,万一我们问他,而他笑我们这么简单的事情也不懂,固然是他的修养不好,但我们眼前已经吃了亏,让大家嘲笑,当然不利。
一个人在公开场合回答问题,多少有一些顾虑,只好朝向“一般性”去发展,说一些冠冕堂皇的话。
若是私底下研商,比较容易针对“特殊性”,根据我们的实际疑惑,加以解答。
私底下请教,就算他笑我们,也只有一个人嘲笑,总比大家一起嘲笑要好过得多。
02
不要骗自己比
不要骗别人更为重要
我们中国人,不赞成骗别人,更反对骗自己。要别人不来骗我们,谁也没有把握,因此警惕自己不要上当,这叫作反求诸己。
人人反求诸己,形成“不要骗自己比不要骗别人更为重要”的法则。
你有问题搞不懂,公开场合不问,是骗别人,使人弄不清楚我们究竟懂不懂。私底下再不请教,那就是骗自己,势必害死自己。
原本用来掩饰自己的不知道,结果连自己都骗,就会长久地不懂,日积月累,导致严重地落伍。
中国人比较容易原谅骗别人的行为,认为只要不是存心害人,用骗人来维护自己的面子,好像妨碍不了别人。
我们实在不能原谅骗自己的人,因为这种行为,必然导致亲者痛、仇者快的结果。
最可怕的是,骗别人却连自己都骗。
“为什么升迁不顺利呢?”“因为别人会拍马屁。”像这一类毫无根据的话,在中国社会用途颇广。
原本为了面子,骗骗关心自己的人,让他们不要太难过。不料骗来骗去,自己居然信以为真,那就从此没有药救,永远不知改善了。
真正聪明的人必须切记,这些看起来骗人的话实质根本骗不了人,无非是暂时性地留住自己的面子,安慰一下他人。
说完之后,必须好好检讨自己的缺点,用心改进,才不致自误。
其实,我们并不主张欺骗。不管骗自己或者骗他人,都是欺骗,为正人君子所不屑。
03
骗人也是为了安人
我们不认为这些为了面子而骗别人的话是欺骗,中国人特别重“安”,一声“安啦!”什么事情都没有问题。
安有实安、虚安,而这些骗别人以求暂时的安,便是虚安的表现。不伤害人,暂时骗骗别人,即为虚安。
听话的时候,先分辨对方所说的到底是客气话,还是实在如此,到底是为了虚安而抵挡一番,还是真正是这样。
说话的人,只能够骗一下,维持虚安,千万不可以骗自己。
小明打破花瓶,妈妈要他不要让爸爸知道,目的在于赶快收拾现场,汲取教训,才可以不挨打。
否则,妈妈教导不了,只好请爸爸帮忙,一起来严加管教了。
如果不是彼此之间相当熟悉,人们之间当然不适合直截了当地询问人家。
“会喝酒吗”?“会不会下象棋”?“有没有带钱”等令人不便直接回答的问题,这是问的人不对,并不是答的人有问题。
可惜许多人不知道反省,不去检讨自己的问话出了什么差错,只一味责怪答话的人不诚实,实在可笑。
对方乱问,我当然可以乱答,这是中国人的观点,怎么来,怎么去,才叫作“彼此,彼此”。
中国人从来不希望骗来骗去,也不应该骗来骗去。
有一些并不实在的话,看起来好像是撒谎欺骗,实际上是一种托词,用来提醒别人,不要再执迷不悟了,赶快检讨一下,力求补救才好。
存心骗人,绝对不允许。存心害人,法理都不能容。
而为了双方的面子欺骗,我们且称作权宜之计,使对方能明白我们的苦衷,中国人好像颇能谅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