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课,磨课重在一个“磨”字,磨就是不停的练,反复的练。 今天说的磨课不是我,而是同年级的一个青年教师,因为她参加了一个工作室,周四要在我们学校举行活动,由她来讲课。 为了能够呈现一堂好课,给自己学校争光,她在年级组进行了磨课,今天轮到我们班了。
开始上课了,我让学生挪了一排位置,让给听课的老师,我自己也坐在后面静静的听老师在台上讲述。
随着老师对课程的逐步分析,孩子们的热情也越来越高,原来不举手的孩子竟然也举了手,并且也回答对了一两个问题。真当我感觉到场面很和谐的时候,老师进行了小组分工讨论。
也许是老师问的问题没有说清楚,也许是学生没有听明白,导致小组分工合作这一环节出现了几乎冷场的境地。后来我分析才发现是我在平时授课的时候,为了赶进度,没有把这个环节作为重点进行练习,学生们没有养成一个讨论的习惯。
后来老师在讲重点目标的时候,进行了反复的讲解。 刚开始还有几个孩子在进行配合,后来成了一个孩子的独角戏。 老师问什么问题,他能回答什么问题,好像知道老师要的答案一样,所以在老师连续问的几个问题当中,他都一一进行了解答。其他同学要么看着他,要么就在悄悄的玩耍。
我坐在后面心急如焚,又不能当场发作。 老师呢为了让课进行下去,也一直找这个孩子回答问题。 可能当时在她的眼里,只要有孩子回答,这个课就能上下去一样。实际上只有一个孩子唱独角戏的课堂,是不完美的课堂。
那么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呢?实际上老师可以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回答而不是设计好一个框架,把孩子们框在里面,这样是不利于发挥想象的。
她的问题是这样设计的,文中有一句话也是文章的中心“人家是人家,我是我”在现实生活当中有没有遇到类似的问题呢? 讲课的老师是列举了两个例子,让孩子们来回答我会怎么做?为什么?
可能是孩子们没有遇到过她举的例子,那种情况,所以导致课堂出现了冷场。只留下一个学生持续的回答老师的问题, 这样的课堂显然是不合实际的,因为老师的授课是面对全体学生的。
那这个环节应该怎么办呢?实际上就是应该直接问学生,让学生围成一个小组,小组之内进行讨论, 然后老师再请学生上来展示:你们遇到问题,又是怎么解决的呢?
这样就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由学生来列举生活当中遇到的问题,结合本课的重点来解决问题,这样文章的中心就顺理成章的掌握了。
其实文章的这句话作为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老师没有必要挖那么深。只要孩子们理解就行了,但老师却用了将近一半的时间来解决这个问题。好像讲的越多,学生们就越明白一样,事实上,讲多了反而会让孩子们糊涂。
通过今天的这一节磨课,让我也明白了不能因为时间紧就不让孩子们讨论,实际上很多问题是需要讨论才能够解决的,老师硬灌输,反而不利孩子们发挥主观能动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