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应该也算的上是,年少有才。
小学三年级参加全国小学生作文比赛二等级,并刊登成书。初二的时候给当时名噪一时的《中学生博览》投稿,一篇即过,成为班级的小红人。高中更是参加多次作文竞赛高分获奖,校内文学报见到我的文章都不是稀奇事,更别说常常写出各班之间交流的文章。也曾经在许多个夜里奋笔疾书写过三部青春偶像脑残小说在朋友圈里传阅。
也许和许多大神没得比,却在自己的生活圈里,顶了个才女的名声。
我热爱写作,从小就希望并觉得我以后会成为一个作家。取个文艺的又好听的笔名,以后我会出书,大家都会认识我,找我签名。
直到人的长大,会意识到,原来我只是个普通人啊。
这种认知,会让才华变成一种生活中的优势。写文章总是比别人容易些,拿优秀论文只是一件抬笔之事,甚至连工作,也比较好找一些。但是,却再也不敢提及那个梦想,仿佛那只是年少时期说出口的像我长大要当个科学家一样的童言无忌。梦想还在,我已没有年少时的肆无忌惮。
从才女变成文笔比较好,只需要时间。
5月份,遇见简书。是一位文学长者介绍的。他让我可以去试试看。抱着时有的那颗梦想的心,我在简书开始写作。
刚开始无人问津,但是篇篇保质。纯粹出于我想写,我要写,那个时候我的心愿就是有人看就好了。直到偶然一次机会,文章阅读量上千,迅速破5000,许多微信公众平台发简信要转载,甚至有平台让我投稿,赚稿费。我突然间觉得自己的内心有一种沉睡已久的东西被唤醒,正在熊熊燃烧。
我觉得,我可以,我的年少光辉,不应该被埋没,我应该利用我会驾驭文字的优势去得到更多。
我开始看那些爆文,分析为什么别人写的文章能火。我忘了我最初的期待是文章阅读量过500,我甚至会把我文章没有过500阅读量的隐藏起来。我追求阅读量,渴望关注,甚至为平台写了一篇又一篇的文章期待变现。
却最终,迷失本心。最终被文字抛弃。
我一遍一遍的想写一些能火的文章,却在落笔时词不达意,甚至写了几句,会全部都删掉,发现自己写的什么玩意儿。我越去渴求写一些惊为天人的东西,却越发现自己的无能为力。
写出文章的好坏,第一感知的一定是作者自己。在越堆越多的稿件里,我终于发现了自己的粗制滥造。
困惑,迷茫,着急。
我看了越来越多的文章,和简书的很多优秀的人交流,我都会问,写作到底是随心还是随市场?
他们都会说,随心。
可是浮世太繁华,容易迷了心。道理谁都懂,却抵不住诱惑太美。
阅读量,喜欢数,评论,被人知道,出名要趁早,桩桩件件都在催促着你写出文章。
却慢慢会忘了,自己当初为什么写作。
因为自己喜欢,能畅所欲言,熟练的驾驭文字这是自身的一种能力。
因为别人喜欢,能写出别人想写写不出的东西得到认可,是一种满足。
因为有个回忆,到老了别人的记忆都在脑袋里,我的记忆都是文字里。说不上流芳百世,至少我的子子孙孙都会看见。
而这些被放大,就别成了欲望。违背本心的欲望。
我们都会知道,走心的东西更容易打动人。虽然社会发展带来批量生产,但是手工制作却日益昂贵。
而写作,越来越多也倾向于,披着真心的皮写着诲人不倦的鸡汤。
曾经在交流的时候,有人说,我写的催人泪下的故事其实我自己边写边恶心。有人说,每次有读者给我留言她的心酸故事,都会被我嫌弃,表面上我还是一个心灵导师。
每次看到这些,我都觉得有点无奈,也更加觉得失落。
我一直觉得写作,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思想的一个表达,都是一种寄托。所以,我们当看到一个文章就像看到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也就是文风。
而当市场冲击,有才郁郁不得志,我们总会违背本心,操控文字去达到我们所需要的目的。
那是写手,不是作者,更不是作家。
在我的观念里,我一直觉得作家还是一个很神圣的词语。也有朋友总笑我,大作家啊。我都会说不是不是,只是会卖弄文字而已。在我眼里,作家就是大作之家,必有佳作正确影响许多人的思想,他不需要迎合市场,只需要写出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偏偏,在长达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也被卷入泥石流中随波逐流。然后我发现,我写出来的东西越来越糟糕,直到我提起笔发现写作带来的不是兴奋,不是酣畅淋漓,是煎熬。
我会担心写出来有没有人,能不能收获喜欢,能不能被认可。
我该写什么样的文章讨喜,我该用什么样的标题噱头。
其实,这样很痛苦。
挣扎了很长时间。偶然翻出我在18岁写的小说,看到自己写在前言的一段话。
“也许有一天你看到现在的文字你一定会嘲笑你现在思想多么幼稚,文笔多么稚嫩。但是,我只想告诉你自己,这是你这个阶段所能呈现的最好的世界”
看看,在曾经我构造的文字世界里,我还多么明白,反而在看过了更多的风景之后,慢慢迷失最初的本心。
写作,还是勿失本心。
对待梦想,千万要努力,但是一定别着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