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5年以来,中国政府引进PPP模式,并在全国范围内极力推广,目的是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公共或准公共领域,解决短期内财政资金投资不足问题。6年来,由全国一窝蜂上,到库存项目数量急剧锐减,从2016年每年新增4000多件,到2020年新增570件,折射出的是PPP模式遭遇尴尬、成活率低问题。

公共服务领域,比如交通运输、水利水电、市政工程、农村综合开发、生态和环境保护等,由于投资金额大、周期长、回报不确定、风险高等特点,民营资金不愿进入。但这些领域又很重要,关系到民生和公共利益,本来这些投资,应该由政府来做,但政府财力也有限。怎么办?政府和社会合作、共同来做这件事情。这就是PPP模式思想的来源。
点子是好主意,但要实际操作起来,却非常复杂。不但环节多、合作复杂,而且牵扯多方利益,合适的平衡点比较难找,所以,这也是模式不好操作、容易失败的根源。
具体原因分析,大致有四点。一是多方合作不稳定因素多。至少有三方力量,即政府、社会资本方和金融机构。同时,还要有大量的中介服务机构,比如法律事务所、会计事务所和各种专业技术咨询服务机构。合作方越多、合作状态越不稳定,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全局就暂停甚至泡汤。二是合作方之间缺乏有效的约束力。目前,大家之间是靠签署大量的商业协议去维护项目的秩序,但是实际运营过程中,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甚至有一些不可抗力因素,这些情况导致协议执行困难。三是项目周期长、风险大。这是公共项目的特点。周期长,意味着发生变化的概率大。如通货膨胀、劳动力涨价、原材料上涨,政府领导人事更迭、新官不理旧账,项目设计改变等,这些都是形成风险点的常见因素。四是要求专业化程度高。项目工程,参与者多、涉及利益复杂,必然要求专业化程度高,才能有利于项目稳定运营。
瞻望未来,有三点。一是推进政府治理体系现代化,提高契约意识,维护法律和社会信用秩序。二是创新合作意识。项目各方都要有合作精神,既要维护自身利益,也要换位思考,寻求合作平衡点。三是加强国际交流,借鉴国际经验,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丰富项目治理体系,完善模式管理经验。把好点子,用好,见到实效,造福百姓社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