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陕西省原创文字集
自然教育研学课程—— 白鹿原上的鲸鱼沟

自然教育研学课程—— 白鹿原上的鲸鱼沟

作者: 弓文锐 | 来源:发表于2023-04-13 14:14 被阅读0次
白鹿原上的鲸鱼沟

一、白鹿塬介绍

白鹿原,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地跨长安区(原长安县)、灞桥区、蓝田县两区一县的灞河、浐河之间,东起点与篑山相接,西到西安和长安,南依秦岭终南山,北临灞河。  白鹿原长25公里,宽6~9公里,面积263平方公里,是西安境内最大的黄土台塬。

白鹿原是在中更新世时期河流冲击阶地的基础上,被风积黄土覆盖,又经过近代地质垂直断裂运动与河流切割后形成的阶梯状或台状黄土高原,广义上仍属渭河平原。它是西安市东郊的一种特色地貌,为了与河流冲击阶地相区别,习称“黄土台原”。白鹿原东起点与篑山相接,南依秦岭终南山,西到浐河,北临灞河。

白鹿塬和鲸鱼沟区位图

二、黄土高原和白鹿原的形成

1、黄土塬

黄土塬是指黄土覆盖的较高而面积较大的平坦地面,其周围为沟谷所环蚀,边缘由于受沟谷的向源侵蚀而参差不齐。它可以是黄土堆积在侵蚀切割不强、地势平坦的大片古地面上而成;也可以是充填山间或山前低地中的平坦黄土面受沟谷分割而成。它是黄土高原特有的保存完好而宽广的平坦地面。是中国西北黄土地区的特有地貌。塬面高出谷底约一百余米,黄土厚度达数十米,地下水埋深普遍在20米以下。

黄土塬地貌

黄土物质来源主要是北部沙漠区,搬运营力主要是风。

关中黄土台塬沿渭河两侧作东西向分布,渭河北岸面积更为宽广。渭河以北自西向东主要有陵塬、贾村塬、周塬、咸阳塬、合阳—澄城塬等。渭河以南自西向东主要有五丈塬、翠峰塬、神禾塬、少陵塬、乐游塬、白鹿塬、铜人塬、代王—马额塬、阳郭塬、孟塬等。关中黄土台塬呈阶梯状向渭河倾斜,塬面平坦。

2、黄土塬的形成

大约在八百万年以前,黄土高原地区是一片汪洋的湖泊,其西起青海日月山,东到河南洛阳,南至陕西秦岭,北到陕北长城,湖面辽阔,水如汪洋,面积有如今的六个渤海之大,可称其为黄土原湖。在这巨大湖泊的西岸,是一片广阔的沙漠,南边和东边是一片荒芜的山,那时期,地球上的天气干燥而寒冷,到处吹着强劲的狂风,狂风吹起地上的沙土和尘粉,漫天飞扬的沙尘被吹落到黄土原湖湖泊,把湖水搅得十分浑浊。慢慢的,沙尘沉到湖底,一点一点,一层一层的累积起来,天长日久,经过成千上万年的积累,湖底的积尘日渐丰厚起来,积了几百米至上千米,由于这一地质时期十分寒冷,大陆上吹的是干寒的西北风,所以风沙尘粉多是由西北向东南运行,在尘粉的运行过程中,大的颗粒总是要先落下来,中小的和小的依次后落下来,落进了广袤的黄土原湖,这样在这湖泊的底部就形成了依西向东,泥土层由粗到细的格局,靠近西北部的地方,泥的颗粒较粗一些,靠近东南部的地方,泥土颗粒依次较细。随着千万年的风吹,湖底的泥土愈来愈厚,在水面涌浪的感应力和重力作用下,泥沙颗粒排布也越来越紧密,这就为以后黄土的坚硬打下了基础。

当大暴雨的季节,强大的山洪又会带着山石和鹅卵石以及更粗大的沙粒奔向湖区,将这些石块粗沙平布在已积堆好的靠近湖边的粘土层上,而大暴雨过后,风沙尘粒又天长地久的落在湖中,将那些石块粗沙蒙盖好,靠近湖边的地区经常这样反复着,以至可以形成几层这样的泥层土、石层结构,这种运动大约持续了成千上万年。慢慢的,地球上的气候变得暖和起来,风暴渐渐的不那么强劲了,吹入湖中的泥灰也就越来越少了,天气的变暖,使湖边也就渐渐长起了青草植被,湖中也慢慢有了贝类等小生物,大约2000万年以前,这里便有了数量众多的生物,而且有了大象犀牛等热带动物,动物们常常在了湖边嬉戏,游玩进食,偶而间有些死去的动物在湖边被泥沙埋起来,继而变成了化石。时间在推移,地球在变化,大约1500万年前的时候,这里的地貌发生很大的变化,从南印度洋推来的地球板块和欧亚大陆板块发生碰撞,以至把整个湖区慢慢的推升起来,湖的底部被抬高了,湖水便一涉而下,向东方的底洼地区涌去,流向东海。巨大的洪水带着泥土在华北平原上堆集,为以后华北平原的形成打下了最重要的基础。

在时间的推移下,黄土湖区愈抬愈高,而湖水变得越来越少,也愈来愈浅了,终于,在大约800万年的时候,湖水终于干枯,黄土被抬出地面,而渐渐的成了高原。也就成了今黄土高坡的地貌。随着湖水的干枯,高原的形成,气候也渐渐变冷,大象犀牛等等热带动物也就慢慢灭绝了,就形成了当今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这就是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所以说,黄土高原的形成即不能说单纯是风形成的,而也不能说是一次性洪水灾害形成的。它是在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特别条件下,慢慢由风尘和湖水相互容存,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这符合自然规律,也符合地层科学的解释。

三、侵蚀形成沟壑

严重的土壤侵蚀危害性极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蚕食土地、沟壑纵横。水土流失造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形破碎,起伏不平。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方,沟谷密度达3~6公里/平方公里。沟谷溯源侵蚀,河流凹岸被冲,重力滑坡,崩塌,泻溜等现象不断发生,蚕食土地。

侵蚀形成的沟壑

四、黄土塬水土治理方法措施

1、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主要包括修水平梯田,打坝淤地,引洪灌地。根据黄土高原现状,在一些坡度较小的缓坡上建设水平梯田,能平整土地,减少水土流失,有利于保水、保土、保肥,利于耕种;打坝淤地可使大量的肥土淤泥,在坝内变成沟底平地,既拦水淤泥又形成平坦肥沃的可耕地;引洪灌地就是引用暴雨产生的洪水漫灌川地、台地、坝地等,可有效的控制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 

2、林草措施

根据对1987—1992年七年的人工草地的水土保持作用的分析,当覆盖率在20%~40%时,具有明显减少侵蚀作用;当覆盖率达到60%~70%时,可减少土壤侵蚀量90%以上。由此可见,植树种草可以有效的减轻水土流失。由于黄土高原气候干旱,应以乡土林种为主体,合理利用外来树种。在林种布局完整的基础上,要慎重选择经济林树种。在降雨量400毫米以下的地区,以营造灌木林为主,使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保护和利用并举,大力营造农田防护林、水源涵养林、分水岭防护林,可有效促进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

3、耕作措施

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人为因素来看,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是引起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根据旱坡地坡度大小,提出一套适合于坡度大小的耕作制度,即大于30°的坡地实行草灌间作,25°~30°的坡地实行了草粮两轮间作,小于25°坡地水坡地水平沟种植,在缓坡地丘陵地尽量增加人工草场,发展畜牧业,在川地、坝地、发展耕作业,这样有利于保持水土、发展水土、发展生产。实践证明,黄土高原必须遵循客观规程,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的道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耕地,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才可能得到根本改善。 [5] /4、工程项目

20世纪80年代以来,家国先后实施了八片治理工程、黄河中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一系列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工程来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

1978年,国家开始实行“三北工程”,其将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作为一项主要任务。三北工程建设30年大大改善了黄土高原区的环境状况,共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3亿多亩,黄土高原区的森林覆盖率由1977年的11%提高到2008年的19.55%。土壤侵蚀模数大幅度下降,年入黄泥沙由16亿吨减少到2008年的13亿吨,年均减少3亿多吨。

五、农业条件

白鹿原地区,海拔高度690~791米。是以旱作为主的农业区。该区耕地地块大,平地多,坡度缓,土质良好,土层深厚,光照充足,降水偏少。粮食作物以两年三熟为主,复种指数为160%左右。盛产小麦,兼种玉米、豆类,素有“蓝田粮仓”之称。 

六、历史文化

白鹿原历史上曾先后建过芷阳、灞陵、南陵、灞城、白鹿、宁民等7个县治。  

历史上,白鹿原居高临下便于回旋,对保卫西安城区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位置。在白鹿原东部(即今将帅圪都村)曾是汉代长水校尉屯兵之处。解放前夕,国民党军队驻扎白鹿原,修工事,挖战壕,负隅顽抗。终被人民解放军击退。

在现代革命史上,1935年徐海东率领的红二十五军曾在这一带进行革命活动,鄂豫陕省委扩大会议也在这里召开过,中国人曾在白鹿原上播撒过革命的火种。 

七、遗址遗迹

白鹿原上古文化遗存丰富。新中国成立后的多次文物普查和考古发掘表明,这是一处中华民族世代繁衍生长的重要场所。白鹿原下的蓝田县九间房乡公王村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距今75万—115万年的蓝田猿人遗址;白鹿原西侧下的半坡遗址是距今5600年—6700年之间一处仰韶文化时期母系氏族聚落遗址,也是国务院1963年第一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白鹿原西北原塄高处(今灞桥区灞陵乡刘家村),西北两面临高崖,南靠深沟,只有东面可以通原内。汉高祖刘邦入关咸阳灭秦复还军灞上,在此扎营,称刘邦营,后世传为刘家营。

位于白鹿原北麓灞桥区灞陵乡毛西村的灞陵依崖起陵,襟山带水,山势如凤凰展翅,故俗称“凤凰嘴”。灞陵为汉文帝刘恒及其皇后、汉景帝生母窦皇后的同茔异穴合葬墓,重点保护区39100平方米,属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现考证江村大墓为灞陵)

狄寨镇鲍旗寨村薄太后陵亦属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俗称“薄姬冢”,占地110亩。薄姬为刘邦妃、汉文帝刘恒生母。考古调查发现阙门、墙基和卵石路面遗迹。1975年在陵西北200米处发掘从葬坑20座,在国内首次发现以犀牛、大熊猫从葬;巩村乡前卫村1989—1990年发掘隋墓3座、唐墓28座,出土金、银、铜、陶器共1000多件;

1980年12月,在汤峪镇杨家沟村一处距地表2.5米处出土金银器窖藏89件,成为晚唐金银器标准器。

白鹿原上的名镇——狄寨镇,史载北宋天圣年间名将狄青征西时曾在此安营扎寨,故称狄寨。狄寨镇周围各村多以当年狄青部将姓氏为名,沿用至今。

白鹿原上和白鹿原下沿浐、灞两岸还有多处面积达数万平方米的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文化遗址。如米家崖遗址、长乐坡遗址、老牛坡遗址、孝义沟遗址、新寺遗址、东李遗址等。郭家滩墓群更是新中国成立后陕西文物工作者屡获考古成果的重要地区。从1953年至1956年、1980年至1989年,这里陆续发掘各类墓葬2000余座,其中汉墓数百座,北周墓数座,隋唐墓1000多座,出土各类文物数十万件。

八、鲸鱼沟

1位置

鲸鱼沟位于白鹿原狄寨镇南2公里,距西安约30公里,为灞桥区与长安区交界。沟内自然风光秀丽,一年四季景色各异。阳春山花遍野,争奇斗艳;炎夏浓荫蔽日,凉意袭人;深秋红叶烂漫,如火如荼;朔冬群岭银装,玉树梨花。植被茂盛,竹林青翠蓊郁,清泉叮咚曲折,碧水粼粼,微波荡漾,飞瀑悬幔壮观,飞珠溅玉。被誉为西安名胜风景区。

2、特点

鲸鱼沟原为一条小河,流经蓝田、灞桥、长安(是长安与灞桥的分界河),在灞桥狄寨一带,东边是灞桥的狄寨镇,西边就是长安区的寿阳山,偶尔在低凹的地方积攒一些水,形成小水沟。

上世纪60年代左右,为了备战需要,拦坝蓄水,几十年之后,就形成绵延3公里左右的湖面,以前一直叫“荆峪沟”,估计是这条沟原本的名字,因为民间传说,取谐音为鲸鱼沟,周边山体都栽种有树木,竹林,景色优美,切记这是沟,所谓的山体,实际是从沟低来说的,都为土质的。

陕西自古不缺古迹,鲸鱼沟旁边就是白鹿原(陈忠实的《白鹿原》),这一代的古迹也甚多,陵墓景区也不少。鲸鱼沟有三个入口,1高桥,2狄寨,3鲸鱼湖休闲山庄。

3、特色景观

鲸鱼沟自然风景旅游区是由两座相连的水库构成人造湖泊。绵延3公里多,湖面波光粼粼,两岸山峦耸立,林木葱郁,优美的湖光山色,使人如入仙境。风景区内既有典型北方黄土地貌,又有南国山水的灵秀,自然及人工形成的湖泊、飞流直下的瀑布、山清水秀、气候宜人、地貌复杂多样、层层山峦、川谷深远、塬崖沟壑、千姿百态,松柏翠竹,奇花异草,关中民间窑洞错落塬壁,古风遗韵莹绕,沟谷纵横其间,半岛随处可见,南岸地势陡峻,北岸阳面平缓柔和。平台众多,是西安近郊最佳的休闲避暑和旅游胜地。

九、互动思考

1、鲸鱼沟上千亩的竹林是怎样形成的?

2、鲸鱼沟北坡缓。有部分梯田可以耕作。南坡陡,为什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自然教育研学课程—— 白鹿原上的鲸鱼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hbad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