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带着临时“捡”来的徒弟去参加了一个比赛——师徒结对设计一堂片段课并由徒弟展示,师父进行点评。最终铩羽而归,虽有遗憾,却也知道是必然。
三所中学,共6堂课,其中就有两堂语文。最开始设定的规则便是从七下、八下教材中抽选1篇进行设计,到昨天中午,主办方又给出了新的范围,从八下的10篇课文里抽取。无奈的是小徒弟还只教过七年级,八下的课文还停留在他当年读书的记忆里。
说是师父,其实在此之前我也没有过多指导他。昨天我俩各自有晚自习,加上要带娃,他提前准备的三堂课,我今天才有时间帮他看一眼。不过由于抽签的不确定性,在无法做到10堂都准备的情况下,只能听天由命了。
当我们冒着电闪雷鸣、大雨滂沱的天气驱车到达目的地时,抽到的竟然是他准备了的那三堂之一。虽有准备,但是显然在高度紧张的情况下,40分钟的备课时间并不能完成太多的设计,在确定了教学步骤、稍微熟悉了环节后,我们走进了比赛现场。
在小小的录播教室里,只有几位评委坐着。这是片区比赛,显然规格不高,倒是像极了我之前进行的教资面试现场。这阵仗虽不吓人,但是也足以让人头皮发麻。徒弟在授课的过程中,我其实很难专注听他的讲解,因为我还有5分钟的任务——点评。
在他提前2分多钟结束了他的授课后,我便知道这结果有些悬了。但是更令人头疼的是我还得上去点评,在一众以“指指点点”为专业的评委面前,我的点评不仅要结合新课标,还要兼顾设计、亮点、不足等各种因素,关键还得现场瞎掰,这着实是为难我了。
我本准备用希沃投屏的形式完成点评,谁知道场地没网,也无法连接手机热点,只得作罢,靠自己空口白话讲。好在,照着准备的框架基本讲完了。可是看着台下一脸麻木的评委们,实难揣测他们到底是因为从12点就开始比赛而感觉到累还是听得索然无味。总之,结束了。
小徒弟确实还小,工作第二年,才21岁,经验不足却勇挑大梁,能走出来锻炼已然不错,至于结果,尽力就好。
如何看待这样的比赛呢?我回忆起了我在浏阳工作时曾参加过的比赛。当年“班班通”开始普及,所以县里举行了以“班班通”为主题的有生片段教学比赛。所谓“班班通”,就是教室里的多媒体,当年以PPT教学为主,不像现在,还出现了希沃白板、鸿合智能等等。那时候无线网还没有出现,更谈不上开热点联网,所以,我们是现场抽签,现场完成PPT,再进行无生授课。在毫无准备且没网无法借鉴任何资料的情况下完成这些的我,还拿了一等奖。但是我感觉当年拿一等奖的难度比如今还小,现在不仅是越来越卷,且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情况太多,以至于语文教学都走向了妖魔化,过度解读的情况真的是太多太多。
上一次也是师徒结对,形式不太一致。徒弟自选授课内容,授课结束后再由师父进行解说,当时我提前用PPT准备了解说内容,从某种程度上促使我们那次的课获得了第二名。今天的课,甚至有些师父现场点评环节也出现了PPT,那这一看就是有备而来,可是现场赛又哪能有这样的准备呢?哎,只怪我太轻敌。
不过,渐渐走向30多的我,似乎已经少了当年的激情与魄力,不然又怎会为今天的失败找一千多字的理由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