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我要阅读书单,我建议她从兴趣出发,比如我爱读推理悬疑类书籍,书架上《心理罪》《东野圭吾系列》《福尔摩斯系列》比比皆是。若喜欢唯美的文章,张嘉佳系列自然不能错过。生活原本不轻松,若再从厚重的文言文原著和莎士比亚入手,怕是很难提起读书的兴趣。
讲到这里,不免想起来一个小插曲:去年读书打卡活动尚在筹备中,一个好学的姐姐询问我最近读的哪本书,我脱口而出《白夜行》(东野圭吾成名作),随即她露出鄙夷的眼神,让我一时语塞,仓皇失措。或许在她看来,我读的是“下里巴人”,导致我有一段时间不敢把手头的东野圭吾们“示众”。后来读到《朱永新谈读书》,朱教授在阅读习惯培养中,也讲到了东野圭吾,他并没有持批判态度,而是鼓励教师“读的杂一些”,自此释怀。
初中语文教师的书单,其实就在教材自主阅读推荐中。孙犁的《白洋淀纪事》,沈从文的《湘行散记》《边城》《长河》,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李汝珍的《镜花缘》等等,教材选登了部分片段,细心的老师若是把三年六本书全部整理下来,加上每学期名著导读,一两年的时间,你有得看。
论语有云“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意思是做事情要精益求精,在阅读书单选择上,可以“精”也可以“粗”。没有必要非得追求名著,也没有必要追求畅销书,循着内心的选择。当你打开一本书的时候(尽量看纸质书),要虔诚地告诉自己:我选择了它,不管内容有多么晦涩难懂、多么怪诞不经,都要坚持一读到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