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婚姻育儿心理
孩子犯了拖延症,真的无计可施么?高三父母别焦虑,试试这些实招

孩子犯了拖延症,真的无计可施么?高三父母别焦虑,试试这些实招

作者: 春上村边树 | 来源:发表于2018-11-29 22:36 被阅读2次

    家教随笔

    有一位初三的妈妈留言问这个专栏是否适用于初三的孩子,我想还是适用的,因为这个专栏并非高中的学科课程内容,而是父母陪伴孩子的一些真实而有效的心得体会,事实上里面也有不少我陪伴儿子度过初中时代的家庭教育随笔文字,以积极心理学和具体的一些方法措施为主,主旨以适合高三,当然,也适合初三,就一些应考心理而言,中考和高考还是有不少相似性的,至少在某些省份中考的竞争淘汰压力甚于高考。

    前天关于蔡加尼克效应的文字上线之后,也有不少高三家长表示认同,因为他们的孩子或轻或重有一点拖延症,做事不太利落,总会留一些尾巴,而父母的催促反过来会让孩子感到烦躁,有时候与孩子的关系搞得很僵,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希望有空专门再回复一下关于拖延症的问题。

    确实,关于拖延症是一个非常棘手的话题,原因很简单,有人说太普遍了,“治好”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这话未免悲观了些,高三孩子如果在学习上拖延,确实会让父母感到非常焦躁,高三的时间是以分秒计的,看着时间流逝,孩子一无所成,父母的担心是显而易见的。

    我这里选取一些陪伴儿子高三时的做法分享给你,供你参考。

    关于拖延症的分析有很多,有的比较高深,学术名词很多,让人不太容易理解,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从比较直观形象的角度,拖延症的本质就是做一件事遇到的阻力大于完成它的动力。

    你仔细想一想,在我们做一件事时,是不是会出现两种情形。

    情形1:阻力>动力,这时就会出现推进不了,拖拖拉拉,最终烂尾,重复久了,就成了拖延症,。

    情形2:阻力<动力,这时我们的任务就能顺势铺开,细节优化,一切看起来都很完美,事情顺利完成。

    ​那么接下来思考的是哪些事情可被称作是“阻力”呢?

    总结了一下,大致有四种情形是有巨大阻力作用的。

    信心不足:当我们在面对一件相当有难度的事情时,开始做之后,很可能会觉得自己根本做不了,或者产生“畏难”情绪。当这种情绪足够大的时候,阻力就形成了。

    “信心不足”的解药是:预先思考难点,并思考克服难点的各种可能性。

    例如我原本打算在10月份完成一本有关专业类的书稿,但却一拖再拖,把时间从10月拖到了11月,始终没有完成。直到今天要写这个专栏文字,仔细想了想在这件事上犯“拖延症”的原因,忽然就明白了,原来是因为我对这本书稿的定位还是拿不准,准备工作也没有做好(我习惯于准备充分再动笔,譬如写这个专栏,实际上积累了太多的素材,我并不担心),但在专业书稿这件事上心里总是担忧。

    这种担忧让我不愿开始,并给自己找了很多不必马上开始的理由。然而,当我意识到“信心不足”是做这件事真正难点的时候,我思考的目标就变成了“这本书稿的定位究竟是孩子还是父母?可操作性究竟在哪里?”我先要弄清这些问题,然后再进入下一步。随后我继续思考,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是要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精彩,二是要能写出非常耐读的文字,主要是面向父母。在想明白要用这两个方法去解决信心不足的问题后,前进的路径就变得明朗清晰起来,我不想再拖延,想要迅速的解决问题,今晚也许可以开始第一个章节的写作,想到就去做,这是一个人打破拖延症必备的素养。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意识不到拖延症的发作,因为拖延症大多都是“潜意识”里的拖延。而这种潜意识的拖延症要么是因为这个目标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即动力不足),要么是因为实现目标的路径异常艰难(即阻力太大),于是我们就在潜意识中选择“拖延时间”这样一种消极应对方案。

    ​分心冲动:每天工作学习的时候,我们都会遇到诸多干扰,有些是被动干扰,比如微信忽然响了,于是你拿起手机去看。有些是主动干扰,正工作着忽然想喝一瓶可乐,于是就下楼去买可乐了。这些都是造成不断分心的原因,而一个个小小的分心累积起来就会带来拖延的结果。

    “分心冲动”的解药是“倒计时工作法”。

    什么是“倒计时工作法”呢?

    “倒计时工作法”是对付“分心冲动”的有效方法。使用方法是:选择一个你要完成的学习任务作为项目,然后设定一个60分钟的倒计时,作为你的工作总时间。当时间到了后,你可以充分休息5分钟,完全放下工作。然后再开始下一个循环。

    一个60分钟的聚焦时间就是一个“倒计时钟”,而这个倒计时系统如果一旦设定是不可被打破的,你不能在这个60分钟里去刷微信朋友圈。我的倒计时时长一般都设定在半小时或1小时,写作时的倒计时钟一般都很长,因为灵感一旦启动,常会在写完一篇文章后才想要休息。

    易得性低:我曾经办过两次游泳馆的年卡,然而每次该去游泳前都会给自己找各种理由,然后就会一拖再拖,从周二拖到周三,周三拖到周五,然后又从周五拖到下周一,究其原因就是做这件事的“易得性太低”。

    “易得性太低”是什么意思呢?它说的是这些游泳馆离我家或工作场所都不够近,所以阻力很大,于是拖延症爆发。直到后来,住处附近开办了新的游泳馆,我照例办了一张年卡,拖延症却并未发作,原因是这个游泳馆离我很近。于是,我一周会有三次在傍晚花一个小时去游泳,比较准时。

    “易得性低”的解药是:尽量给自己创造易得性高的环境与条件。

    所以我现在的对付运动“拖延症”、提高“易得性”的方法是:在家里完成大部分的运动。为此我把家里的闲置房间设计成了一个微型健身房,购置了跑步机及一些相关健身设备,然后每天进行有氧、无氧或其他体能训练,这样就会坚持下去了。

    缺乏及时反馈:一项任务总能被拆解成多个步骤与小任务,如果能在每个小步骤或小任务完成时得到及时反馈,那后面的任务就会完成的比较顺利,而拖延症发作的一个可能原因是就是及时反馈不充分。

    “缺乏及时反馈”的解药是:由老师、父母、同学或自己提供阶段性的及时反馈,每完成一项任务就会给与定性的反馈,哪怕自己制作一个简易的评价表体系,哪怕是及时打钩做记号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反馈,比一片空白不知道高多少倍了。

    如果是以高三孩子完成学科项目为例,反馈就变得非常重要。儿子当时是这样做的:将自己的作业状态设定为每天评估效果的一个表系。只要完成一项就会在表中打钩确认,这是一个正向反馈。因此一段时间之后,就会获得自己认可的“正面及时反馈”表带来的喜悦。

    聊完了阻力及其解决方案,下面看看动力又是哪些呢?

    哪些事情可被当做是“动力”呢?

    首先,让我们先一起来看看动力的三个主要类型。

    按照心理学的体系建构,人的做事动力一共有三种:

    第一种来自于基本生存需要的生物性驱动。比如饿了就要去找食物、渴了就会去找水的驱动力。

    第二种是外在驱动力,即奖罚并存的萝卜加大棒模式。这是来自于一个古老故事的说法,要使驴子前进就在它面前放一个胡萝卜或者用一根棒子在后面赶它。所以如果想要激励一个人,要么给出外在的激励,要么给出外部的惩罚。

    第三种是内在驱动力,即内心想把一件事情做好,专注完成一个学习任务的欲望。

    一般来讲,第一种是生物本能,不是我们要聊的动力源;第二种外在驱动力的方法是比较务实的,但却非常低效,而且往往因为惩戒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只有第三种,也就是内在驱动力才是真正高效且方向正确的动力之源。

    那么,第三种内在积极正向的动力究竟从何而来呢?

    根据我陪伴儿子高三学习的经历,简单划分一下,一共有三种来源。

    1、自主的制定计划

    如果条件允许,应该让高三的孩子自主的制定任务完成的计划。这样能够充分的调动他的积极性。给人以自由,其实,也意味着责任,这是正向的引导,过去我们常常误以为给孩子自由,他就会无序混乱,实际上是不对的,当儿子拥有独立自主的作息安排权利后,他会妥当的安排好。

    例如我印象里儿子寒假的学习计划就是自发制定的,具体是:每天运动,一次晨起跑步,大致10-15分钟;上午三个小时完成学科作业,中途间隔休息10分钟一次;中午休息30分钟,下午3个小时做相应的练习,一次晚间运动,可以是有氧,或者是无氧运动。到底选择哪一种训练方式会根据自己的身体状态决定,这一切都是自主制定计划的表现,而我也通过自主制定计划获得了很高的“动力值”。

    2、赋予重大而特殊的意义

    许多人做事因为意义感的确实会消极,反过来,意义感的增强也会形成动力。

    例如当年有一位培训师为了进新东方教书,要背2万个单词。这一听就是苦差事。刚开始他非常沮丧:这哪儿是人干的事儿啊?!然后,他就花了一个下午专门琢磨这个事,有没有办法把背单词这事儿赋予一个重大的意义呢?很快他就想到一个。在新东方教书据说做到好可以年薪百万,那一个单词就相当于50元钱,这一想就很爽啊!原来他计划刚开始先每天被50个单词适应一段时间呢,想到这一层,马上决定,不行,第一天就要赚上5000元!这么一想,虚拟财富的意义感就来了。这个培训师姓李,后来在新东方的很不错,后来再创业也非常成功。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赋予意义”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调动积极性,增加动力的方法。儿子当年在学习时也曾经采用这种赋能的方式,效果还是很明想的,不断地激发内在的动力,努力去做得更好。

    3、设定美好愿景

    当一个愿景和未来是你真心想要的,而不是别人要求你,或是主流价值观指导你的,你就会充满了将它变为现实的强大动力。正如圣雄甘地所说:“我们要将理性变为现实。”说的就是要有美好的愿景,然后在努力的过程中就会感到动力十足。

    这也是我儿子非常爱用的方法。他把学习任务的远景经常写在纸片上,不断增加动力,且不断消除或减少阻力之后,就会发现,一件事的完成不再像以前那样艰难了,也不再那么想要拖延了。

    所以说,如果想要顺利按时的完成某项任务,我儿子在高三时候给出的方法是:一面降低阻力,就是用应对阻力几条解决之道逐条实施,一面提升动力之源,用三种方式提高动力之源。再用形象的比喻回顾一下,犹如拖延症一辆被困在原地的车,耗费时间,解决的方法就是前面用力拉(破解阻力之源),后面用力推(增加动力之源),拖延症自然能被治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孩子犯了拖延症,真的无计可施么?高三父母别焦虑,试试这些实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hbq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