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重要人物的死,可以把剧情再次推向高潮,重新激起读者的情绪反应。安逸的环境往往只是暴风雨来临的前兆,越是安逸自然,越意味着有风暴即将到来。反而是那些惊心动魄的情况,往往是有惊无险。
写作需要铺垫,结局如果是悲剧,那么前期氛围铺垫一定要够欢乐,够喜庆,但其中又隐晦地夹杂着关于悲剧结果的预示。影视剧可以通过人物神态动作,对白进行铺垫。小说作品一般都是以对话呈现。诸如“干完这一票后,就退隐江湖”往往预示着这一票风险极大,大概率无法全身而退,过程多半艰辛,结果很悲惨。
反之,结果如果是喜剧,过程中最开始往往就跌宕起伏,让人神经紧绷,仿佛自身就处于同样困境当中,其中艰险往往是一环扣着一环,让人连喘息的机会都没有,但每当走投无路时,往往会有神来之笔,帮助主角化险为夷,而这些神来之笔,前面都会有所铺垫,不会凭空出现,否则剧情叙述就会显得突兀,也让人觉得乏味。
这二者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得合理安排好前述剧情,挖好合适的坑,将伏笔不动声色地填埋进去。等到后续剧情一点点发展,伏笔一点点被挖出,读者不仅不会埋怨作者坑人,反而觉得作者大大很厉害,居然在无形之中挖了这么多的坑。
相比于喜剧的有惊无险,悲剧往往让人难以接受。
昨晚看到《启航》第33集,在轿车驶入江面的那一瞬间,从萧闯看向张萍萍那惊愕的眼神中已经可以看出结局不会太好,至少不会是有惊无险,虽然那一刻没有任何对白,画面几乎定格,但人物神态已经说明一切。随着张萍萍的尸体被捞出,萧闯的结局愈发让人担忧,顺势将剧情推向新的高潮,为后续剧情埋下巨大的悬念,让观众忍不住想要往后看。其实到这一刻,结局便已经注定,观众也能预料到,但因为前期的铺垫,观众的胃口已经被吊起,哪怕有所预料,仍然会继续跟着聚集走向,想要验证自己的猜想。
写到此处,忍不住插个题外话,个人依旧无法接受张萍萍的死,这么好的一个人,好不容易大难不死,却没能享受到后福,真希望这一切都只是萧闯的一场梦,虚惊一场。
题图摄影:Neven Krcmarek
题图授权基于:www.unsplash.com相关授权协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