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DISC
《DISC与国学经典宋读》_F68.宋学方

《DISC与国学经典宋读》_F68.宋学方

作者: 林佩纯 | 来源:发表于2018-11-10 12:13 被阅读109次

    前言:

    清晨来爬楼,听完宋老师的语音 ,我只想要一个词就是“谦谦君子”,无论是语音背后的音乐,还是宋老师整体的语速、语调,此乃大家啊~~

    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

    (假装文艺了一把~~~)

    《DISC与国学经典宋读》_F68.宋学方

    跟宋老师之前有过链接,也听他说过,一直不知道要分享什么,我一开始还觉得:这有什么难的吗?

    今天知道了他的阅历,我才知道,这太难结合了吧~~~

    震惊我的阅历,国学,我一直认为是一个距离我,很遥远很遥远,要么就是一个很说教的学问。毕竟让一个活泼好动的I,坐下来品味这些文学类的知识,太难了~~~

    F68面授课后整整两个月,都没有构思好自己想要分享的主题,他经过前一夜的思考昨天终于鼓起勇气把DISC鱼国学经典结合起来~~~

    哈哈哈,我想问一下宋老师,你是不是个C啊~~~~

    宋老师今晚的分享就有意思了,因为他旨不在“说”,而在“意境”,那种如同流水一般,细水长流,缓缓的让你陶醉其中,不知不觉就听完了,虽然过程中,我要一边整理家里一边听语音,确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

    宋学方老师,学方学方,学术有方,结合宋老师的分享主题,感觉跟名字一结合,很有意思。


    主题《DISC与国学经典宋读》

    《DISC与国学经典宋读》_F68.宋学方 《DISC与国学经典宋读》_F68.宋学方

    首先谈谈道与术的关系:

    道与术,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里面一直在延续。特别是道文化,可以说是贯穿了我们中国文化几千年,从古到今,老子在道德经开篇就洋洋洒洒的写到,关于道以及道到底是什么。

    儒家的孔子,这样子阐明自己的言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也就是所说的六艺,可见儒家修炼的核心也还是道。而佛家所说的法,也是这个道。

    《DISC与国学经典宋读》_F68.宋学方

    至于术,其实在传统文化里面,有方术、数术、技术也相当于我们现代的自然 。

    但是古人一直是对到推崇备至,可是现实中我们都是再普通不过的人,缺少古人那样高明的智慧,需要借助术来助力自己,比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意思就是说工匠想要使他的工作做好,就一定先让工具锋利。那么做好一件事情,有了力气就能事半功倍。

    在这里姑且将DISC与道结合在一起,把它誉为术。也就是以传统文化为道,以DISC为术,来谈一谈两者之间的关系。

    《DISC与国学经典宋读》_F68.宋学方

    一起来看看中化文化十六字心传:

    《DISC与国学经典宋读》_F68.宋学方

    意思是:人心是危险难测的,道心是微妙居中,只有自己秉承中正之道,才能治理好国家。

    据传,这十六字是尧舜禹禅让的故事,要吧帝位传给舜的时候,留下的允执厥中这四字心法。

    《DISC与国学经典宋读》_F68.宋学方

    意思是:指言行不偏不倚,符合中正之道。

    后来舜把帝位传给禹的时候,加了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这十二个字,意在提醒禹,把握道心,要完全专注手,中而行。

    在此道心显然是异于人心,道心代表君主生意天子所拥有的修养目标,而人心则是百姓大众的真实心态。人心惟危羽表示,古人深信人性大有问题,在此所托付的是天下与百姓的重任,也是华夏文明的火种。

    《DISC与国学经典宋读》_F68.宋学方

    道德经常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是一门学问,得人才值得天下。能否任用贤能,是判断一个国家和企业前途命运好坏的最基本的依据,中国古代有着非常丰富的察人智慧,积累了丰富的如何识人,用人的理论和方法,还提出了专门用来鉴别人才选拔人才的理论专著,对我们当今治国理政,以及人才的选拔都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我们学习和了解,古人用人的思想与艺术是为了更好的借鉴,古人如何来选拔人才,以及他们的经验教训,来促进我们今天的人力资源开发与应对新时代的人才挑战。

    《DISC与国学经典宋读》_F68.宋学方

    比如说,孔子主张礼贤下士,墨子的尚贤使能思想等等,他们的目的都是让普通的民众。拥有优秀的贤良之士,他们能有机会参与和管理国家与社会事务。

    《DISC与国学经典宋读》_F68.宋学方

    古人特别重视道德的修养,他们在人才的选拔上考的是德才兼备,那么如果德才不能兼备,首先还是要以德为先,德是首要考虑的因素。那么也一直是古代选拔人才和考核人才的重要标准。

    《DISC与国学经典宋读》_F68.宋学方

    通过以上的几点其实可以看出,古人在人才的选拔上面重视的还是以德行为主。那么在今天,我们在人才的选拔上,需要采用更科学有效的一些方式或者是工具,比如说我们用DISC测评软件。

    像姜子牙的八征、韩非的用人艺术、诸葛亮的识人艺术等等。这些虽然都很经典,但是不容易掌握,尤其是对于现在社会的人来讲,其实人心有时候就像我们十六字心传所说的,人心惟危的内在的一些特质很难通过表现来去识别,当然可以借助更科学有效的工具。

    《DISC与国学经典宋读》_F68.宋学方

    DISC性格与道家的领导力

    《DISC与国学经典宋读》_F68.宋学方

    《道德经》与DISC:

    《DISC与国学经典宋读》_F68.宋学方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原意是:最好的领导者,人们并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领导者,人民亲近他,并且称赞他;再次的领导者人民畏惧他;更是的领导者人民轻蔑他。


    S领导人看起来默默无闻,甘居人后做奉献,用道家的话来说就是无为而治。所以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比如圣雄甘地。

    I领导人亲和力比较强,热情洋溢,善于走群众路线,所以广受欢迎,这是第二次的领导力。代表人物,美国前总统克林顿。

    C型领导人相对理性且有点冷酷,让人敬而远之,代表人物如俄罗斯总统普京。

    D领导人作风强悍,喜欢专制独裁,动动就非常强硬的。高压状态,让人敬而远之,比如说美国现任总统特朗普。


    DISC与中庸之道

    《DISC与国学经典宋读》_F68.宋学方

    以上是中庸的总纲,大意是:君子,既要尊重德性,又要讲究学问。既要充实广大,有要穷尽精微;既要高明的理想,又要有合乎中庸的行为;既要熟悉旧的知识,又要不断认识新的事物,既要朴实厚道,又要学习礼仪。

    由此联想,穷尽精微不正是C特质吗?严谨而有条理关注细节,一丝不苟。

    中庸之道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骨髓,作为一种方法论已经深深渗透到我们传统文化的骨子里,每个置身于中国传统事业的社会成员,都无法摆脱与生俱来的中庸思维模式和价值观。

    中,其实是一种凡事都追求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最为恰当的一种状态。庸,只是说这样做是不可争议的常理。

    多样性事物之间可以和谐相处,宽容包纳和而不同,最能体现这种综合之道的精神,也是正确处理各种关系的黄金法则,具有普遍的意义,中庸之道是儒家人生智慧的核心理论,其实在人际关系中它也是一种思维观念和行为准则。

    中庸并不是圆滑世故、和稀泥。它是一种非常高明的智慧,把凡事都能做到恰到好处,非常注意把握分寸,而且知进退,有极高的平衡能力、辩证的思维。


    中庸讲的是一种平衡的能力,他的平衡智慧,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天人合一,第二仁我合一,第三欲理合一。

    第一,人与自然的关系。当然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儒家为代表的古代思想家一般都是反对把天和人割裂,对比起来的观念与做法,就是主张敬天畏天的基础上,追求天人两极的和谐统一。

    关于天人合一这个概念,其实天人合一,这个思想还是古代关于社会伦理政治生理等等,这些最直接的反应。最早源自黄帝内经,天人合一的医学内涵,主要是指人做微小宇宙,如何与天地这个大宇宙相应的。后来庄子把天人合一阐述为,一种思想概念提出了,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唯一的精神境界。再后来又被汉代的儒家思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题。

    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所以一切人事均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所以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那么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和人生智慧。他们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类精神行为与外在的治安一致,遵循自然变化的规律,顺应而动,由此达到天道与人道的统一,从而实现圆满和谐的理想境界。

    天人合一,自古以来就是古人追求的终极目标,当然在这一前提下我们也应该积极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可以说天人合一超越了时空的概念,不仅是人类社会需要思考的问题,而且应该是未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精神理念。

    第二仁我合一,在儒家那里仁我合一的原则,就是体现于人道思想。儒家是以仁为核心,儒家认为爱人的基本内涵,就是是他人为自己的同类,即将别人看做你自己一样的人。

    第三个,我们再来讲一下欲理合一,意思是指人自身内部欲望与理智关系达到和谐的一种状态。儒家认为要达到欲理合一礼合一的平衡状态,必须谨守一里以理制欲的这种原则。儒家在成人欲望之合理的同时,当然也毫不例外,主张对欲望进行理性的引导。孔子曾说,克己复礼为仁。当然后世的宋明理学家他们片面的发展的发展了这种思想,把天理与人欲,截然对比起来,形成了儒家禁欲的传统。

    中庸是一种高明的人生智慧,也是一种平衡能力,这某一方面其实跟S特质的人的行为标准也是极其吻合的。

    《DISC与国学经典宋读》_F68.宋学方

    《道德经》里面讲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跟海峰老师说的:凡事都有四种方法

    无论是哲学还是科学,都有他的依据和合理性,所以我们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要掌握科学的理念与工具。

    金钱与情怀,两者兼可得:

    《DISC与国学经典宋读》_F68.宋学方

    过去我一直坚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理念。

    现在我不要再独善其身,我想做个有钱人。

    因为达则才能更好的兼济天下,钱是工具是指术,那情是本质是道,要用道到来驭术。

    礼记大学里有句话叫: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有仁德的人用财富来发展、成就自身,没有仁德的人则利用自己的身心去聚敛财富。

    在这个功利的社会里,每个人其实都很复杂,想保持一颗平和阳光的心态,活的通透、轻松洒脱一点,确实不太容易。但是我们通过自身的修炼,学习古人的思想智慧修身之道,知道如何去安顿自己的心灵,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效法古人的修身方法,不断完善自我,成为一个厚重的朴实的自然的现代公民。当我们与周围的一切人事物都能和谐共处时,我们会发现原来国学是无用之大用。

    《DISC与国学经典宋读》_F68.宋学方

    学了DISC之后我自己有了很大改变。用对方喜欢的方式传递:我懂你!

    这不仅仅是DISC对自我的改变,更是内在传统文化对我的熏陶,特别是“和”文化,在我们传统文化里面“和”是最高的境界,万物之间,包括人与人之间,和谐也是我们人际之间的行为规范。

    费孝通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这其实就是“和而不同”,万物并遇兵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现代表达。

    生活中,宋老师可以跟不同宗教信仰的人都保持着非常友好的相处模式,虽然自己不信奉基督教,当然非常的尊重,也愿意去了解他们。对一些不同的文化,不排斥,或许这就是“和而不同”的一种诠释。

    《DISC与国学经典宋读》_F68.宋学方

    海峰老师说:分享是倒逼自己输出。


    最后:

    宋老师:作为一名以传播传统文化为己任的一个讲师,我想自己身上有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传统文化,已经渗透到我们中华民族的基因里,变成了我们整个民族的无意识。

    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时代,每个繁忙和劳碌的人都需要静下心来,好好体会一下古人的智慧和古人的心灵。学习我们先贤圣哲的思想智慧,从而让自己获得前行的动力,和行为的标准。

    如果我们把国学比喻成一棵大树,易经是根,道家思想就是干,儒家思想是枝,佛家思想就是树叶,那么如果要加上阳光雨露,我想应该就科学。

    从科学层面来讲,如果把易、道、儒、佛文化结合起来,催生新的中华文明元素。结合当代的一些文明成果,形成中华新文化体系构建新的精神系统,那我们的国学之术将会长青。

    当然从现实层面来讲,南怀瑾先生: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其实,人生若能如此,夫复何求。

    最后,在此我想借用宋代大儒张载的横渠四句教与大家共勉: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通过学习国学智慧,效法古人的修身之道,不断提升自身的修养,实现人生境界的升华和超越。同时用我们的DISC去赚钱,做个有钱人,做个有情人。

    《DISC与国学经典宋读》_F68.宋学方


    DISC四句:无忧无虑是特点,有优有劣因环境,分辨优劣靠敏感,扬长避短是能力。


    最后,大猪蹄子的提问时间:

    问:孔子说的不逾矩,应该怎么理解?

    这个不逾矩和我们现代社会人的欲望是什么关系?

    孔子在七十岁以后才说:十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距。其实作为孔子他从一个普通人到圣人,也是一步一步完成这个修炼的阶梯的。就是一个智者,他回顾自己一生对自己做的一个评价。

    不逾矩,在道家那里来讲就是已经达到道法自然,他已经到达了一个很高的一个境界。古语道:少要沉稳老要癫狂。其实老年人他就是像小孩儿一样,因为他已经经历了人生的沧桑,各种事情之后,历练已经变成了一个有生活阅历非常丰富的一个智者。

    如果从现代人的欲望来讲,我们其实都是普通人人都有七情六欲,那么在自己修行的这条路上还没有到达圣人那样的境界的时候,我们不要误读这个不逾矩跟欲望之间的这种联系,不要认为就可以随心所欲。

    欲望只要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比如说是积极向上的。那么该争取的是要争取,比如说儒家,他就是积极进取,一种入世的姿态来去做完成自己的这个在人间的一些价值使命,建功立业。

    圣人不是没有欲望,而是说对于一切他都能看得很通透,用佛家的话来讲就是开悟,道家的话来讲就是得道,儒家就是道成肉身。不是说没有欲望,只是欲望对他们来讲是可以收放自如。

    大猪蹄子问:人性本来就是欲望的集合体,存天理、灭人性。

    (BB:这个大猪蹄子,一看就没听课,前面都说人家程朱理学,跑偏了,还问。)

    问:总觉得我们之前的朝代表面上宣扬的是儒家,可实际做法是法家的事情?

    其实对于国家的治理来讲,不管是外儒内法还是你把内法外儒。其实对于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来讲,因为儒家他是以道德修养为前提,他强调的是道德的自律,而法家所制定的一些法律条文框框,那么来讲,它是属于秋后算账。

    如果在个人的修养层面能做到自律,自省,那么修身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那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就会少很多,其实对于他们来讲,我觉得是一个内容和形式的一个统一吧,毕竟现在社会还离不开这个法律的一些约束。

    问:二十四孝里郭巨埋儿的事,你怎么看?这是孝吗?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为之也。

    民间其实有很多流传的一些东西,可能从他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不一定是准确的。我想如果我们要学习经典,还是要回归到那些经过整个社会认可的一些东西吧。

    我们知道,五四运动提出过“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其实那个孔家店并不是孔孟的原始版本,他是在秦始皇专政以后两千多年来被利用的儒家。那准确一点说应该是朱熹的那个四书集注所塑造的儒家。那儒家被这个新文化运动打倒之后,包括这个历史上的一些批判,其实让我们的孔孟受到了牵连,这一点解释一下。

    天行健 ,君子当自强不息;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


    结尾:

    我的收获:

    1、无忧无虑是特点,有优有劣因环境,分辨优劣靠敏感,扬长避短是能力。(这句话,好有意思)

    2、金钱与情怀,两者兼可得(是的是的,要钱也要情)

    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2018年11月9日F68 翻转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DISC与国学经典宋读》_F68.宋学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hczx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