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理解诗意,熟读成诵
2、学会感受诗人情感
3、探究诗中绘景达情的手法及其效果
一、导入:
范仲淹临《洞庭晚秋图》写下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那么杜甫终于得偿夙愿,登上岳阳楼,又抒发了他怎样的情感呢?
二、读诗
1.读准字音
坼(chè) 戎(róng)马 涕泗(sì)
2.读出古诗味
⑴读准节奏
昔闻 / 洞庭水,今上 / 岳阳楼。吴楚/ 东南坼,乾坤/ 日夜浮。亲朋 / 无一字,老病/ 有孤舟。戎马 / 关山北,凭轩 / 涕泗流。
⑵放慢语速,关键词音节延长
3.读出情感
要读出情感就要“知人论世,以意逆志”(介绍感受诗情,理解诗意的两种方法)
知人论世:即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以意逆志:是以己之意迎受诗人之志,即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注: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这也就是说,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介绍诗人的写作背景)
陪诗人登登楼(以怎样的心情登楼)
陪诗人看一看(看到了怎样的景)
陪诗人哭一哭(因何哭)
再读,读出情感
三、课堂探究
壮景面前容易引起人内心的万丈豪情,凌云之志,但作者却如此悲情,“情”“景”格调不一致,这样写好吗?
《望岳》 作者: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观沧海
作者:曹操 (汉)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沁园春
作者:毛泽东 (近代)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壮景抒壮情,格调一致)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绝句二首》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渭城曲 /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唐)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情景格调不一致)
清代学者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以乐景写哀情,用让人心情愉悦的景物描写来反衬人物的悲伤;以哀景写乐情,用让人心情悲伤的景物描写来反衬人物的欢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