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法国&周边
留学路上的进化

留学路上的进化

作者: 流动盛宴爱码士 | 来源:发表于2017-12-19 06:24 被阅读23次
    具体开始登山了,你要在登山之前准备什么东西?

    时间过得快,距离2017所剩下的余额就剩下最后十多天的时间,很多人都会感叹这一年来过得忙忙碌碌,待到年终盘点的时候总觉得很多任务并没有像年初制定计划那样达到应有的效果。也有不少朋友,这一年玩命的折腾,变化也是显而易见。无论是工作和生活都安排的井井有条,工作之余还学习了不少新的东西,写了很多篇个人学习、思考、休假等很多优质内容。时间都是均等的,但是一年下来的进化程度却不尽相同。

    留学路上也是如此,进化的程度也是会有巨大的差异的。很多朋友我发现:

    ∙人已经在国外,却自己办不了事儿。每天还在当初留学前加入的留学微信群,求别人帮助解决问题。不管是生活上的小事儿、学校申请、还是一些信件内容,都在依靠国内的微信群,寻求帮助,这样的进化速度明显不符合当下的留学进化速度;
    ∙进入国外高校专业学习,学习方法依旧停留在国内的学习方式,并没有真正融入到国外留学该具备的学习能力。还有朋友考前跑去问自己的授课教师能否给圈定一下考试范围或是透露一些考试内容,这样的情况在海外留学绝对是大忌,你的授课老师会认为你不诚信;
    ∙做作业,提交课程报告并不能跟当地国家的学生进行探讨和对接,缺乏海外留学该具备的研究能力、搜索能力的培养和刻意练习;
    ∙依靠别人办事儿心理依旧存在,独立办事儿的能力依旧匮乏。生活中哪怕一点困难,都会被说成是水逆
    ……

    留学路上本身就是一种触摸未知的体验个人进化相结合的方式。也就意味着在这段短暂而弥足珍贵的海外求学路上,你要:

    不断地增加个人体验度
    不断地进化和疯狂成长

    你所拥有的知识并不取决于你记得多少,而在于它们能否在恰当的时候被回忆起来。

    稍微说得更详细一点:学习新知识并将其存放于大脑中,最终的目的是要在恰当的时候能够想得起来去使用。因此,学习的有效性显然应该这样来衡量:当遇到需要用到学过的知识的时候,相关的知识是否会自动从你脑海中“蹦”出来,最起码——能否通过有意识的搜索将它们提取出来。

    留学路上的学习和进化,依旧还是两个最核心的问题没有得到更本质的解决:

    ∙书读的不够多;
    ∙思考的不够多。

    很多人都是玩命的在做些理想化的计划,而不是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小目标。比如:

    在留学期间做一个一年内读原版书的计划,就是一个比较容易实现的计划。

    书目自己选择,喜欢读什么就去读什么。一开始不知道该读什么的时候,就是胡搞、乱搞一阵子,慢慢地一些内容形成了交汇,很多知识在不经意之间就能连接到一起,顺藤摸瓜,很快就可以编织起某一类知识的大网,意外好运也就在这不经意间被你撞到了。在这个过程中你还可以熟练掌握如何选书的相关技巧,根本不用别人“掉书袋”,“推荐书单”;这是一定要自己独立完成的事情,重要到你必须几经挣扎才可以获取的能力。

    留学这段经历本身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课题,涉及到的门类方方面面,各类问题都可以进行进行分门别类的梳理和反思,最后形成一整套的科学方法论或是一整套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模型。而不是你单纯的在遇到具体事情时,稍微在搜索引擎上花了一点时间搜索了一下,而是你具体而清晰的知道,该从哪里入手,即便遇到的问题是全新的,但解决问题的核心方法论就那么几条。当你在留学路上,能够根据你遇到的问题或是你曾经解决问题后可以谈及到这些问题的本质或规律时,这就是一种更高级别上的活动了,也就是学习之后的另一个级别的能力:

    研究能力

    对于经验知识的学习来说,光是看着别人做或者听着别人说还不够,往往到了自己就想不起来,结果就是你虽然学到了知识,它却不会在恰当的时候从你大脑中蹦出来,属于“死”的知识。为什么会这样,可能的原因是很多的,其中一个关键的原因也许是“别人的事情”和“自己的事情”在大脑中的加工方式是不一样的,别人撞墙你也许不仅不疼还会幸灾乐祸,自己擦破皮就龇牙咧嘴了;别人的糟糕事情似乎永远不会发生到自己身上。所以我们总是难以从别人的经验中获得自己的教训。一个弥补的办法在于努力设想自己处于别人的境地,经历别人所经历的事情,感受它们,使它们和你的情绪记忆挂钩(进化赋予我们的情绪是提取的绝佳线索,也是强化记忆的最佳催化剂),虽然仍然不够亲身经历那么深刻,但似乎已经是我们能做到的最好的办法了。由于我们真切地设想了自己处于这些场景中,在我们设想的场景中我们是第一人称视角,所以当以后遇到类似场景的时候就更容易回忆起当时的感受。

    时代在变,一直都是这样的,你要了解一下,它变得越来越快了,你有没有这个体会?你一定会有这个体会。如果从人类历史的长河来看,环境的变化,所谓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变化会越来越快。它既然变了,你也得变。所以你这个变要求什么呢?要求这个变化你能不能够快速地跟上,所以它要求你有快速上手研究一个陌生课题、陌生领域的能力,这个要求是越来越高了。

    当你发现周边的人的进化速度、学习速度,已经超过了你所能接受的范围时,你应该首先想到的是:

    我进化的速度已经远远被甩在了后面,而别人已经在这条赛道上稳健而倍速的前进。

    当你还在用普通的速度播放一个听书内容的时候,别人已经可以用倍速播放来接受和处理信息了,这本质就是一种接受能力的倍速提升,或许在不远的将来,他们还可以用倍速的经验来做更多的事情、学习更多未知领域的知识。

    西方谚语中:

    这个世界上只有两件事是不变的,是确定的,无论怎么变都要存在的,一个是税,另外一个就是死亡。

    现在看来,这两样亘古不变的东西也都随着时代进步、科技的进步发生着变化。因为,死亡的问题要发生变化了,至少你知道人活着越来越长了。税的问题,今天有人谈到数字货币,去中心化、去政府化,谈比特币,但是我也看到有人说这个比特币也好,这些东西让税并不是说完全消失,但是也可以让它发生一些变化。

    真的没有什么不变的东西,虽然歌里面唱天变地变情不变,这也就是一厢情愿的。情绪化,天变地变,什么都会变。

    禅定时刻:

    有一天看巴菲特的那本很火的自传《滚雪球》,开篇就提到巴菲特小时候第一次滚雪球的场景,“1939午的冬天,9岁的巴菲特在院子里玩雪。他把少量的积雪铲到一块,揉成一个雪球,然后把它放在地上慢慢滚动,雪球越滚越大.. 从此,巴菲特再也没有停下脚步,目光投向白雪皑皑的整个世界……” (虽然你可以说这只是一种修辞或衬托,但不可否认的是它背后隐藏的是一种无法抗拒的归因倾向)这种手法读来令人倍感深沉,仿佛冥冥之中有一条强大而确定的因果之线,穿越60年光阴,将人一生所有的事情穿在一起。令人肃然起敬。然而这并不是事实,从一个单个个体的观察角度来说,外界的不确定性因素实在太多了,机缘巧合的事情太多了。然而无论是作者本人还是“客观”作家都很难抵抗这种演绎手法的诱惑,可叹的是这已经是我们能够了解他人的经历,拥有“虚拟”的多重经历的唯一途径。

    由此得到:

    观察、阅读,并别忘带着你的理性去审视(包括本文),弄清娱乐是娱乐,知识是知识,如果你想真正得到一些知识,最好过滤一下你的信息。否则你只是在别人的思考中得意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留学路上的进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hgoi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