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的孩子是不是这样:
一提写作文就害怕的、不知道写什么、不知道怎么写、永远也开不了头、永远也凑不够字数,只会写一种作文、只会模仿范文写、每次作文都是瞎编、每次都跑题、作文永远拉分、得了高分,但是作文没有灵魂。
和大家分享,儿童教育作家、国家图书奖获得者——三川玲老师的关于写作的教育观点。
孩子为什么惧怕写作?
有什么样的方法让孩子写不好作文,惧怕写作,甚至留下终生惧怕写作的童年阴影。
三川玲老师曾经带领了一群老师用整整一天的时间来思考这些问题。为什么写不好?为什么惧怕写作?
老师们纷纷地就进入了吐槽模式:
孩子的生活经历太简单,不是学校就是家,写不出来。而考试出的题目很可怕,比如改革开放40年,你怎么看?
孩子阅读的太少,输入不够,这是第二个。
第三是什么呢?没有老师教。每次作文课,老师布置完题目就把小孩放回家去写了,孩子写不出来,家长也不知道怎么教,其实孩子完全是在摸索。
那还有一种情况是,老师教了一些套路,结果家长不认可,被家长骂,家长教了一些套路给孩子回去,老师不认可,又被老师骂,小朋友不知所措。那么还有就是写好了作文之后被老师diss,或者就是被老师当了范文读,也不知道是啥原因。
还有一个原因是背范文都背吐了,或者写字写起来都很困难,更不要说写文章了。很多小孩不敢写真话,一定要按照命题作文的题目走,主题也不能歪。
这些全部都是孩子们写不出来作文,吐槽吐出来的一些话。在这次讨论完之后,这些老师,每个人写一篇文章,拟定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题目,叫做“让孩子们终身惧怕写作的N个方法”。
写的最多的一个老师贡献了60多个方法,有些方法看起来非常心狠手辣。比如说见到错别字就一定要指出来让学生修改,并且要抄一百遍,不!一千遍!有些比较阴损,比如在孩子稍微有点感觉、眼神发光的时候,跟他谈谈别人家的孩子是怎么样的…
那么你能想到哪些方法呢?这些伟大的损招,我们家长有没有用过呢?
和大家分享这些就是我们要知道什么是错的,我们就对错误有了警惕。
接下来继续分享三川玲老师关于写作的四大怀疑。
写作上的四个严重怀疑。怀疑些什么呢?
第一,怀疑好词好句都能写出好文章吗?这个东西是强相关还是弱相关的?
如果好词好句就一定能导向好文章的话,我在想大家有没有看过一个节目,那个节目的名字叫《中国诗词大会》。当时好像真的是轰动一时,大大小小的小朋友们都去看诗词大会,成语接龙。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可能是我这种对写作高度敏感的人才会去留意的现象。那就是这两个大会的冠军、亚军、季军,我都去查了一下他们的资料。我发现他们已经算是人中龙凤,在背的诗词背的成语这样的领域里面,绝对是数一数二数三的顶尖人物。但是他们这些人几乎没有好文章行世!行是行走的行,世是世界的世。没有好文章行世,这意味着什么呢?他们写作的文章是跟他背诵好词好句的能力是完全不匹配的。只能说明一点就是背这些好词好句跟写作不高度相关。你说完全没关系,我不能证明这一点,但是起码《成语大会》和《中国诗词大会》的这前三名可以证明:好词好句,背好古诗,好诗词,好成语,跟写作不高度相关。所以我认为好词好句未见得能导致好文章。如果你想让孩子写好文章,让他去背好词好句,就妄图以为必然会得到好文章的话,我想90%以上的可能性你是得不到的。
第二个严重怀疑的东西是什么?叫做读得多就写的好。
读得多就写的好吗?杜甫有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但是我觉得未见得,为什么?因为你经常听见周围有人在说,某某某读书读得很多,怎么觉得他写的一点都不好?我每次谈到这个话题的时候,每个人都能举一个身边朋友的例子告诉我说。读得多跟写的好,跟能写出来都没有什么关系。那么我们抓孩子们阅读,认为他读得越多就写得越好。我们最常做的一件事情是不是其实是很谬误的,这值得我们去思考。这是我的第二个怀疑。
第三个怀疑是有关思维导图的。
我想跟大家说,如果一个没有思维的人,一个没有思想的人。他没有思想,他把它画成蚯蚓的形状或者气泡的形状或者树枝的形状,他就会有了思维吗?没有思维的人依旧没有思维。而且因为我是写文章的我知道,一篇好文章其实只能传递一个核心的意思,一个中心点。我经常跟我的同事说,“就像我们的孩子去体检。医生叫你把手指头拿出来他扎针好采你的血。你是希望他一针扎下去你的血就挤出来了,还是希望他扎很多针血才挤出来呢。所以,我们要知道一针见血才更加有力量。扎很多针其实是没有力量的。没有人在听你说展开123456这样子的方法去写作。”文章需要的是痛快,那么痛快的文章有什么特点?痛快的文章就是几乎不会超过三层,甚至不会超过两层,它的关系不会超过这么多!如果超过到要去画一个蚯蚓,不停的开枝枝杈杈画树枝那样的形状,画不同的气泡,那样的形状已经不是一篇文章,那是在整理你的学术研究思路了。我还可以非常肯定的告诉你,好文章的话是一定不会超过两层三层意思的,是绝对不会长得像蚯蚓像树枝像气泡那样形状的没有那么多层次。你如果不相信的话,你还可以把微信公众号上面的10万加的文章拿来看一下。如果有超过三层的,超过四层逻辑结构的你来告诉我一声。因为这就是写文章的规律,越简单越直接一刀插进心脏,这样的文章才越有力量。
第四个严重怀疑是比较有意思的,是什么呢?是懂得文学规律,就懂得写作了吗?
我发现很多教写作的人,他们教的是文学规律。你可能觉得很有意思,为什么?难道不是懂得了文学规律,就懂得了写作?不是的。就好像一朵花,它是先懂得了开花的规律才开花的,还是它自己就知道开花了呢。写作跟开花很像!那么哪一个作家是看了一篇文艺批评家归纳出来的写作规律之后,写作出了一篇文章,一部小说,一个作品呢。你会发现倒过来了。我们通常写了很多作品之后,文艺批评家从若干作品总结出了文学的规律。文学作品的创作并不是按照文学规律来的。而文学规律是因为有了作品他才来文学规律的。我们不能把这个东西搞颠倒。当然当你写了一些东西,在看了一些文学规律的东西之后,它会帮助你在写作的时候更注意技术。但是你最开始要写得很好,一定不能靠你懂得了那么多的规律。
那么现在就有人要问了,你说好词好句未见得能写好文章是弱相关;读得多也未见得能写好文章也是弱相关;把思维导图用于指导写作,你会发现根本就用不着思维导图也是弱相关;甚至连懂得文学规律也未见得是能够直接导致写作,你也认为是弱相关。
可能你们所有的人都会问我这样一个问题,那么什么东西是强相关的?
就是你的大脑在进行活动,进行较为剧烈的活动。大脑智力活动痕迹明显的时候,这个时候跟写作是强相关的。那么我说的大脑智力活动明显其实就是当你的大脑在思考的时候,它一定跟写作是强相关的。当你的大脑在感受这个世界,在理解这个世界在思考这个世界的时候,那么你一定是在为写作做准备。而写作只是把你大脑的这些运动给记录下来而已。
那么最重要的是看究竟有没有思考,有没有感受?有没有理解?来决定写作的先决条件。
以上和大家分享的是三川玲老师的写作观点,以后还会陆续分享。下一篇我会和大家分享北京四中优秀语文教师连中国的教育观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