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已在其他平台发布)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面对敌人在长江沿线的重兵布防,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了北渡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的计划。为摆脱国民党数十万军队的围追堵截四渡赤水,惊险重重。
为早日摆脱困境,实现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电令正在川北的红四方面军迅速集结,向嘉陵江以西地区进攻,吸引敌军,策应中央红军北上。

正在川北进行打破蒋介石“川陕会剿”的“广昭战役”的红四方面军接到电令后,迅速做出了“依托老区、收缩战线、发展新区,策应中央红军”的战略方针。决定主力向西渡江袭击牵制川军主力,为中央红军北上争取战略空间。
1935年3月28日,强渡嘉陵江的战役迅速打响,红军在苍溪城南塔子山、苍溪上游鸳溪嘴和阆中北面的涧溪口同时突破敌军防线,10万红军成功强渡嘉陵江。随后一路势如破竹,所向披靡。左翼红九军自阆中南下,攻占南部县城;中路30军主力和31军一部突破马鞍山防线,兵不血刃占领剑阁;右翼31军击溃刘汉雄部后,迅速向剑门关推进。

自此,川军邓锡侯重兵布防的嘉陵江防线全线崩溃,但嘉陵江畔、川陕大道上还有一道雄关在傲然伫立。它就是剑门关,这将是影响全局、关系战略胜负的战略要地。只要剑门关还在敌人手里,那么川军向北可以和陕军呼应,防止红军进入陕南,向南可袭击红军侧背,阻止红军南下。
所以,渡过嘉陵江后集在剑门关以南的红军,无论北上西进,都会被剑门关阻隔和夹击,处处被动。
剑门关是关系战役胜负的重中之重,必须攻克。

那剑门关又是一座怎样的险关呢?
剑门关自古以来就是北入四川的屏障。它矗立在川陕大道必经的大剑山上,山上奇峰壁立,直插云霄,形成一道隔绝南北的天然险隘。大剑山在此一分为二,两山之间只有一条狭窄古道蜿蜒而过。蜀相诸葛亮在此设关,因关口直立狭窄,形同门户,故称“剑门”。

“北方入川、必走剑门”。剑门自秦汉以来,数十次阻击了来自北方的军事进攻,从未被攻克。三国时,钟会伐蜀率10万精兵再此与姜维对峙,却受阻天险,望关兴叹。后邓艾率兵攀爬700里无人的阴平山区,绕过剑门天险,奇袭江油、绵阳,蜀国灭亡。所以有“打下剑门关,犹如得四川”之说。但这道险关在数千年间却从未被人正面攻破过。

川军嘉陵江防线总指挥、第28军军长邓锡侯也对此深信不疑,他把剑门关当做他百里江防最后的救命稻草。
他数年来已对剑门关苦心经营。关口修筑了三层门楼,底层是两扇厚重的大铁门,楼上设置了瞭望哨、密布火力点。同时在关口前面和左右两侧的山峰上修筑了密密麻麻的碉堡、钢筋水泥的暗堡工事,把剑门关打造成固若金汤的绝地险关。川军得意地叫嚣“红军插翅也难飞过剑门关”。

红军渡江后,防线崩溃,邓锡侯急忙调兵遣将,准备死守剑阁和剑门关。他派亲信——28军宪兵司令刁文俊率四个团急速驰援,但红军已电光石火般占领剑阁,刁文俊只能在剑门关一带展开布防。
他派一个团驻守20里外的汉阳铺,向北可防红军破关南进,向南可震慑我军渡江北攻;一个团防守剑门关前面左右两侧山地的制高点;而防守关口和主峰的任务交给了他的精锐嫡系杨倬云团;刁文俊自己率一个营,坐镇关北川陕大道上的志公寺,扼住北面广元、昭化川军增援的通道,也为自己留住了退路。

得知防守布置妥当后,邓锡侯又连夜派人用十头骡子驮来十万银元,以“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来激励士兵拼死抵抗,死守剑门。妄图以此来消耗、困住红军,同时调动兵力对红军进行合围夹击。以此扭转颓势,反败为胜。
千年未下的险关、固若金汤的工事、疯狂高额的奖赏、居高临下的敌人,红军面对的将是前所未有的艰难的惨烈之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