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祝福各位妈妈们母亲节快乐,心想事成、万事如意。

昨天有个妈妈向我倾诉:“我看我们家孩子怎么看怎么不行,反应迟钝,看书走神,木讷话少。你看你们家孩子就好,活泼开朗,学习投入,家庭氛围好,你们都是老师,肯定错不了……”
我实在听不下去了,我说:“你赶紧停下来,不仅是停下来抱怨,更要停下来道德评判,停下来盲目虚空的比较。这孩子才多大,不才6岁吗,这花骨朵还没有长出来呢,你就直接宣判了他的死刑,毫不夸张的说你这是变相的谋杀。每个孩子的家庭环境不一样,成长背景不一样,父母的经验不一样,遇到的老师不一样,孩子本身的性格特点也不一样,怎么比较呢?!”
孩子妈妈听到我说的比较极端严重,她说话的声调倒是降下来不少,但还是有些不服气的低声说:“如果不比较,怎么知道自己孩子进步了还是退步了?”
我说:“嗯,你这个问题很好,问到根本上了。我从两个方面来回答你。”

其一,要有平等心和差别智。
什么是平等心呢?就是要把人和问题分开,把人和成绩分开,把人和状态分开。无论孩子遇到什么问题,学习好或者不那么好,成绩高或者低,他都是我们的孩子,这个是平等的。你不能因为说他考的分高一些,你的爱就多一些。你不能因为他状态不那么好,你的爱就少一些。你不能因为他没有别的孩子优秀,你就不爱他了,就嫌弃他,就评判他等等。无论他怎么样,他有着不同的表现,有着不同的状态,他都是我们的孩子,我们的爱都是一样的,我们爱的是他这个孩子,这就是平等心。
什么是差别智呢?当你看到差异很大的时候,你要看到他们的共性;当你看到他们很相近的时候,要看到他们的差异。比方说,看到我们的孩子学习状态不好的时候,甚至在疫情期间上网课状态就更加明显一些,这时候我们的家长就非常容易焦虑。这个焦虑怎么来的?就是从正常在学校上课和在家里上网课状态差异很大,但是有没有共性呢?如果我们把心沉下来,我们发现别的孩子在家里上网课状态也比在学校里差,这就是共性。当我们找到这个规律,是不是焦虑值就能下降一些呢。也就是说,这个状态是大家共有的,大家都有焦虑,只不过每个家长面对这种局面呈现出来的状态不同。再比方说,在小学时候,女孩子学习成绩普遍比男孩子高一些,稳定一些,这时候有些男孩家长就会比较焦虑,感觉自己孩子成绩不好。这跟男孩女孩的智力早熟度有关系,女孩子普遍性的比男孩早熟一些,等到上了初中之后,男孩的智力发育开始几何倍增,那时候女孩子如果有一些受挫也都是很正常的,这就是在相似中看到差异。
当我们的父母怀着这种平等心和差别智,在陪伴孩子的时候,相信妈妈们根本不需要用太多力气,跟着孩子自然地生命力旺盛的成长就好了。我们不用刻意的干预他们,但他们需要的时候,我们随时都在。
其二,就是在接纳中允许孩子探索自己。孩子赤条条的像白板一样来到这个世界,妈妈们是孩子照见自己的第一块镜子,也是一生的镜子,在妈妈温暖的镜映中成长。这个探索、照见自己的过程充满了吸吮、撕咬、愤怒、快乐等等各种情绪的生长。所有这一些都是被允许的,允许并不意味着孩子可以为所欲为,而是温和而坚定地建立彼此的边界。需要亲密时亲密,需要分离时分离,都是自然而然的过程。所有的经历都是有意义的,这些自然地过程,这些不刻意用力的成长成了我们最宝贵的资源。
我们也曾经是孩子,我们跟孩子一样赤条条的来到这个世界。回望我们的一生,所有的成长都是有意义的,所有的经历都是有意义的,包括我们遇见的人、我们读过的书、我们做过的事、我们冒过的险、我们趟过的河、我们爱过的人、我们恨过的人、我们结过的缘、我们受过的伤。所有的探索都是有意义的,但探索的前提是接纳。没有接纳就没有探索。只有全然的接纳,所有自然的发生都是被允许的,在探索中确认自己的存在,在整合中形成独立思考的人格。
最后,我想说,好妈妈,不用力;好妈妈,没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