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过年,在异乡定居的我,总会想到贺知章《回乡偶书》中的这句经典:“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如今,除非自己不想,四通八达的交通已不可能再让人半个世纪都回不了家。早些时候,我们小两口是为回四川老家还是回丈母娘家而纠结,最后的算法当然会相对简单:轮着来!
2019年猪年春节,这次轮到回我去丈母娘家去感受比大城市更浓些的年味了。
俗话说“正月初二回娘家”,但车票春节期间去厦门的动车依然很火,最终买到正月初三的车票。到了当天,一家四口一大早就穿上新衣出发了。搭乘出租车后,特意多给司机春节红包,一个小时不到就到达广州南站,这是平时想都不敢想的,这得感谢逢春节必上演的“空城计”,当然羊城花市人还是不少的。有时候,偌大一个城市其实跟普通人一样,累了一整年,现在该轮到他休息一个月时间了。
回想除夕那天,我们参观天河花市,尽管人还是一如既往地多,但那应该是留守广州的大部分同学蜂蛹而去感受属于广州特有的年味。空城也好,使得出租车、地铁、火车站取票检票都非常迅速,我们顺利地经由深圳北转到厦门北,当天下午就回到了家里,开始感受乡下过年特别的味道。
想想眼下的春节,那些传统习俗似乎只停留在遥远的回忆中,带点年味儿的活动似乎只剩下了贴贴春联,挂挂灯笼,吃吃糖果,看看春晚,这些在城市里也可以感受到,那为什么回家,尤其是农村老家过年就如此值得期待呢?老家特有的年味是哪些呢?
我眼中的年味,首先是团圆。这时候,在外地打工的人都喜欢回到出生的故乡,很多人都没有在外定居,即使是已在外定居的,老家也有不少亲朋好友(叔伯婶姆、姑姨舅妗、中学同学等),外出务工人数众多,平时都难得一见,更别说一聚了,借着春节聚在一起实乃幸事。
想我老丈人三兄弟两姐妹携带子女都回来的盛大场景,偌大一家老中青少,四代同堂,二十多号人趁此时吃在一起,大家族一起住的“四合院”好不热闹,吃数个团圆饭,喝数杯团圆酒,吃老婆奶奶和丈母娘做的春节大餐,打打麻将打打牌,谈谈工作的事情,聊聊生活的烦恼,更有年轻人“众筹”做饭给全家人吃,体会着家的温馨,亲情的温暖,一种幸福感和温暖油然而生。当然也会走亲访友串门,感受到亲朋好友的分享,知道更多的易与不易。
接下来不得不说得年味是喧嚣,但我却默默地喜欢着。有句老话,“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声声迎新春”。在老家可以尽情燃放烟花,尽情欣赏烟花,而鞭炮声更是此起彼伏,心里不由自主地想,这才是过年啊!虽然有时候也会觉得早上六点钟被吵醒有些窝火,但这毕竟是过年啊,一年就那么几天,总得有一些不一样的地方吧。
记得在广州时看完春晚到午夜爬到楼顶,只看到遥远的地方有稀稀拉拉的烟花,鞭炮声也零零星星,似乎和过年的热闹并不匹配,城市也许本来就应该是这样,该休息下了。看看我们家姑娘看到鞭炮烟花的高兴劲儿,我知道她简单并快乐着,快乐其实很简单。围绕着小小的烟花,她跟年龄不大的几个“姨姨”们(她现在没有按辈分来称呼她们,还叫她们“姐”呢)在一起蹦着、跳着、呼喊着,甚至还可以自己玩一些小的烟花、甩炮,听到这些熟悉的“嗤嗤”声,我不禁回忆起自己的童年,不是吗?这才是过年,不是吗?
从团圆和喧嚣的角度看,年味其实变化并不大,不是吗?但年味真的完全没有变化吗?应该不是,至少从我的感觉上来看,不是的!从以前读书每次都可以回家过年,到现在隔两年才回家过年,幼时每年回家过年的承诺成了空谈,我也感受到人生很难事事如意,知足才能长乐。
前些年去看望90多岁高龄的外公,看到那熟悉的小路和破旧的老宅,想到已经在天堂的外婆,而外公的视力也下降但他仍然尝试独立生活,我感受到独立的内涵;岳父母期盼着快而立之年的妻弟赶紧结婚生子,他已经进入了相亲时代,逼婚虽不至于,我真切的感受到了时间的无情;70多岁的奶奶依然健硕,这个是我最大的宽慰了,我知道她的勤勉对我们这个大家庭的重大意义;“家人”的微信群几乎天天有抢红包活动,发纸质红包已经不那么流行了(我依然还是会准备些纸质红包),但我感受到了移动互联网无尽的力量。
的确,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最大的不变是变化,但团圆、喜庆、依然存在,而且将来会一直有。当打牌到深夜12点,还有奶奶给我们送上湖头米粉、每天早晨6点多被鞭炮声吵醒的时候、在依然使用传统红包给老人和小孩“发、发、发”的时候,这就是老家的年味,不是吗?有时候我甚至这样想:其实年没变,年味没变,变化的只是我们,我们长大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