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越看越多,除了感性上的一些知晓感,好似也没啥。
梳理下认为重要的一些关键词,随意而写,只是记录。
-
大脑可塑性。大脑神经元网络是可变,每一次练习和经历都在改变大脑。确定细分目标,必要难度,刻意训练,重塑大脑。
-
具身认知。身体和心灵是一体的,通过身体来感知环境,来感受外部的变化,身体感受发生变化时,心里也会发生变化,通过身体动作让情绪流动起来,改变内在的能量状态。身体的感知即心理状态。
-
发现和防守之轴。时刻要觉察状态,感知防守或防守状态。有觉知积极发现生活中的奖励,不沉浸于消极防守之中,接受生活,接纳自己。
-
三重心智。克服本能自主心智反应,用更多的反省心智来主导生活,审视自己的生活,让生活多些理性。同时用感性来丰富生活,安抚心灵。感性理性互补,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生活。
-
仪式感。生活需要仪式感,设定一些仪式感,也就是秩序感,通过微习惯来构建仪式感,习惯推动最省力。
-
最小行动。用最小行动去积累,成果产出。
-
知识体系。构建知识体系,形成思维,大时间范围角度来构建自人生,体验人生。
-
深思思考。批判性思考,沉浸在思考中,每天进步一点点,要用一颗感恩的心来体验生活。
-
边界。设定事务边界,谨防沉迷在细节边界中,迷失长远。
-
谦卑和敬畏。世界的知识学不完的,神秘也探究不尽,用谦卑和敬畏去探索未知。
-
外部评价。不在乎别人的评价,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个体想法就展现个体世界,活在别人的评价中,将不能找到自我。自我的想法是否是成熟,不一定,就像二元论,没有对与错。为自己而活,去发现内在。走不出别人评价时,至少要觉察和感知,减少评价影响。
-
打开和开放。足够的打开,拥抱世界。打开即暴露,才可能提升和转变。认识自己的过程,就是认知世界的过程,接触世界,体验世界。见世界,见自己。
-
包容。人有三六九等,认知和环境或许存在差异,勿用自我视角去评价别人。评价,抱怨,指责是一种伤害,用慈悲的心,去包容接纳,放下自己,接纳世界。
-
恐惧。恐惧是本能,从小长大过程中,可能存在些阴暗面,或愿意面对的事。碰到情境刺激,本能逃避实属正常。打开心结,直面恐惧,终会跨越。
-
目标。目标具有牵引力的,设定目标,就是自我暗示过程。设定目标,也就有了努力的方向。无目标,将会在执行过程中迷失。
-
目的和手段。谨防陷入细节,手段目的化。
-
执行意图。调用潜意识,通过有意识的设定一些条件反射,让潜意识更好的来为行动服务。
-
最小成果。大目标,大成果往往会让人惧怕,导致行动瘫痪。从最小结果积累,不断的持续迭代,小成果,大成效。
-
投射,我们总是喜欢把自己所想投射到别人身上, 同样,别人也喜欢把所想的东西投射到我们身上。去与别人接触,碰撞,互为镜子,能更好的认识自己。
-
他律环境。构建他律的环境,同侪圈子,他律供能,成长更有效。
-
苦难,生命的过程,充满无奈和苦难。无法改变苦难,但可改变对苦难的态度,用愉悦的心情来历练。
-
勇气。面对内在的恐惧,暴露在恐惧中,去面对了,才会有解决的可能性。
-
人生态度。人生最长不过百年,就是一场有限的游戏,最终都会离开,陷入苦恼时,把心放宽。探知找到自己,用喜欢方式过一生,来个就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