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友广场
哲学思想滋养下的反讽——读马丁·瓦尔泽《自我意识与反讽》

哲学思想滋养下的反讽——读马丁·瓦尔泽《自我意识与反讽》

作者: 小洛与鞋带 | 来源:发表于2024-01-25 07:58 被阅读0次

德国当代作家马丁·瓦尔泽这本关于自我意识与反讽的演讲集,几乎可以被当作文学外衣下的哲学阐释。贯穿全书的是苏格拉底、黑格尔、费希特、克尔凯郭尔和尼采的主要哲学思想在“反讽”主题下的延伸。思想需要经验的阐释,通过《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雅各布··贡腾》、《变形记》、《城堡》这些作品。

在苏格拉底那里,“反讽具有辩证法的主观形态”,他和人们谈论某个命题或某个定义,并不明确反驳,“而是接过来,将其高高举起,让众人看见它如何天然地包含着对立。”黑格尔描述说:“它(苏格拉底的反讽)的简单之处仅在于,凡是人们不假思索地按照流行的想象和观点回答的事情,他都承认它有道理。……这种反讽不是高高在上的自我意识,而是无拘无束的目的,把人引向真正的善、引向普遍理念。”苏格拉底的方法,是在流行的、人们信以为真的实证知识中探测缺陷。他欲擒故纵,最终让它暴露无遗。

“凡是要求承认它有道理的,辩证法都承认它有道理,仿佛它真有理,辩证法让它从内部走向毁灭。”这位道德学家被控毒害青年,从而仿佛将反讽变成了公共事件,从思想的领域拉到了现实。苏格拉底的颠覆在于,鼓动人们意识到自身的自我意识,从而取代雅典人熟悉的神谕。雅典人把一个研究人性善的人当作坏人处以极刑,客观上完成了苏格拉底的反讽方法,因为苏格拉底的反讽旨在强调现存事物的否定性因素。

费希特在《全部知识学的基础》中强调自我和非我的对立及相互转化,非我是除了自我以外的一切,包括外部世界和其他个体,自我在理论部分把自身设定为被非我规定(限定)的,自我意识是通过设立一个非我才得以产生。

自我必须是运动的自我;这个自我,若无运动,就对自身一无所知;它是作为自我的运动,它的运动触碰某种不存在的事物,遇上非我,由此,这个自我才察觉到自身,才发现自身,才能想象自身;自我被非我推回。倘若自我不在任何地方发生触碰,倘若自我的运动无穷无尽,自我就会对自身一无所知,就不会意识到自身。他把这个自我运动描述为一个没有受动就无法想象的动作,和一场没有行动就无法想象的受动。

反讽就是作为障碍形式的非我,它“以极端方式让人回归自身的自我;让外部世界、现实世界、客观世界贬值,虽然它们是人们信仰、膜拜和信以为真的对象;对物自体——不管它是神还是国家还是宇宙——发起猛烈攻击;抛下一切、回归纯粹的自身,由此实现哥白尼式转折……

“⋯⋯反讽,神圣的精神自由,没有它,就没有思想,没有神圣的信仰,没有爱。”1797年,弗里德里希施勒格尔在《美艺术学苑》写道:反讽是所有许可证中最自由的一张,因为人们借助反讽超越自身…”克尔凯郭尔与黑格尔一脉相承,以苏格拉底为主线,把反讽称为无限的绝对的否定性”’

采说反讽是精神为了生活的缘故而进行的自我否定和自我背叛。

反讽概念意味着对艺术家或者对人的自由的启示不管你为我刻画的艺术多么美妙,你为我美化的思想多么伟大、多么神圣,我总想知道你是否捍卫你的自由。如果你屈从于某个不管被你说得多么美好的思想,如果你死心塌地为世上的某个神圣事业服务,如果你总是对特定的思想或者特定的人情有独钟,如果你对生命的某些形式怀有不可克服的反感,你就缺乏反讽,缺乏神圣的精神自由。如果缺乏这种自由,世上就既没有思想,也没有神圣事物,更没有爱。……每个人,如果他还是人类的一员,都应该如此自由,如此反讽。……人们可以借助反讽超越一切。

这时候反讽艺术风格就意味着一种特征:一种表述,在别的任何地方都是褒义,表达积极向上的思想;但在特定的语境中却传递截然相反的信息,伟大意味着可笑,愚蠢表明风采,奋斗不值一提,躺平象征尊严,在被奴役被压榨的时候可能正是人生最值得赞颂的时刻……

雅各布有自己的理由,因为这些蠢人命中注定是一帆风顺的,飞黄腾达的,过好日子的,发号施令的。聪明如我,应该以饱满热情为他人效力,让自己大显身手,鞠躬尽瘁。这个句子是从小市民客厅里搬来的思想武器。成千上万的小市民家庭都讨论过一个令人烦恼的事情:在学校里,你是好学生,他是坏学生,出了学校,人家却出人头地。这句话可信不可信,要看怎么说。也许我们还要对雅各布的理由表示一点钦佩,因为没有什么事情比实事求是地写出一个事与愿违的句子更难。

在反讽中,讽是因,严肃为果,而非相反。无耻之人可以一边做傻事,一边嘲笑这些傻事,一边跟傻人交朋友,一边对傻人嗤之以。自由只有作为被压制的自由才是美的,如果人们为自己深受压迫找到最体面的道德理由即客观理由我们可以把这称作反讽行动。

被压迫者对自身所受的压迫满心赞同,以致他可以继续对自己进行压迫,他的点子很多,可以让压迫者变得无影无踪,被压迫者只能把享受,爱、生活当作被禁之物来享受,没有压迫根本,他根本就没法活下去,他的生命只有作为被压追的生命才有价值,把压迫理性化,最伟大的地方在于不仅从宗教和道德角度对压迫进行了美化,而且从自然科学和幸福哲学的角度对压迫进行了辩护。这是作家受到反讽诱惑的结果。这是远离随心所欲的彼岸。……这里并非拿一个事物跟另一事物形成对立,而是某个事物具有某个发展趋势,这一趋势受到阻碍和否定,由此才使人意识到它的存在(正如费希特的《全部知识学的基础》所说,只有在自我的趋向无穷的能力受到阻拦和反弹的时候才出现自我意识),然后人们才对这一趋势受阻进行肯定,才把压迫和否定内在化,就是说,人们自己制造压迫;人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即没有被压迫的意识就没有自我意识。人们赞美这种否定的自我意识,因为它是我们所拥有的一切。”  

每一部小说都是一则关于自我意识的故事。每一部小说都在讲述作家在写这部小说的时候是如何争取或者捍卫或者虚构一个自我意识,对《变形记》的解读提供了充分的例证。

《变形记》开篇第一句话就表明自我意识出现了问题: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型甲虫。人物的异化是全方位的,格里高尔异化成甲虫只是表象,他自始至终都试图捍卫自己的人类身份,直到通过死亡来证明。妹妹、父亲、母亲起初还把他当作人,但当称呼从“他”变为“它”,当确认他不能再工作、还债之后,异化发生了。他最爱的妹妹开始厌恶、排斥他,否认他是哥哥;从前病怏怏的父亲容光焕发去工作,一脚将他踢进门。格里高尔小心翼翼,他的全部行为都试图在讨好家人,音乐只有人类才懂得欣赏,他爬出门想让人们明白这一点,但家人的“拯救”加速了他的毁灭,这是反讽。格里高尔除了死去以外不再能为家里做任何事情,死亡是他最大的用处,可以证明他明白妹妹的心意,让家人如释重负,最后——尽管毫无用处——证明他是一个人。

他的死是唯一积极的事物。他的死是大团圆。没有一个故事比这更具反讽。克尔凯郭尔在他的博士论文中就把黑格尔的反讽定义解释为无穷的和绝对的否定性:反讽是否定性,因为它专事否定:它是无穷的,因为它不是否定这个或者那种现象;它是绝对的,因为赋子它否定力量的,是一个更高的但是并不存在的事物⋯⋯”每一个世界历史的转折点都必须有这种组合

对于《变形记》阶段的卡夫卡式的反讽,可以用黑格尔描述苏格拉底反讽的一段话来进行精准概括:辩证法让大行其道者大行其道,仿佛它真的大行其道,并让它由此从内部走向灭,无处不在的世界反讽。

瓦尔泽说的下面这段话也许对于阅读有一种指导意义:文学阅读,最忌讳无动于衷……当我受到一个故事触动的时候,我可能更有资格阅读这个故事。所以,我们只能先受触动,然后才可能理性地去研究这样一个故事为何写得美……我说的触动,可以用一对古老的概念进行概括:怜悯与恐惧。人们注意到,作品中说的是自己的事情,是人们已经历的事情或是未来可能发生的事。

本文使用 文章同步助手 同步

相关文章

  • 反讽

    今天下午开始,我就正式过节放假了。我回到主城,好多餐馆都正在关门,或者已经关门谢客。本来想吃套饭,问了几家都没有,...

  • 反讽

    二楞子 我很重要 说 与人 倒过来

  • 反讽

    反讽,字面的意思是从反面讽刺。 在故事创作中,反讽是一种特别的设定方式,指表里不一,说此指彼,有时甚至是正话反说。...

  • 反讽

    双解是相互矛盾的,但并不能二选一,只能一种解释压制另一种解释,弱势的解作为背景继续存在,这反而让双义在对抗中显得更...

  • 晨间摘记——《时间的噪音》

    反讽有它的局限。例如,你无法成为一个反讽的拷问者;或拷问的反讽的受害者。同样,你无法反讽地加入他们。你能真...

  • 反讽韩国

    韩国说端午节是他们的。我双手赞成,因为韩国都是我们中国的。 韩国人说四大美女是他们的。我双手赞成,因为韩国都是我们...

  • 离开,反讽

    一阵微风轻抚过我的鼻尖, 带来了一阵自由平等的气息; 我便闻见了, 这是社会公民渴望公平的心声; 浑水摸鱼, 是哀...

  • 诗学札记6:我是这样理解反讽的

    反讽就是在陈述的过程中实现了对陈述的否定——这是我对反讽的本质的理解。 布鲁斯克对反讽的定义是:语境对一个陈述语的...

  • 爱的反讽

    千万不要介入别人的感情,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的,被分享的爱都不会多深。 记得德波顿《无聊的魅力》中说到:“爱的反讽之...

  • 反讽的背后

    读鲁迅一定要带着探寻的求知欲望去读,一句话不符合逻辑反复读就会明白,哦,是反讽啊。一句话用词奇怪反复读就会发现,哦...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哲学思想滋养下的反讽——读马丁·瓦尔泽《自我意识与反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htvo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