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负责社区卫生院的医药代表,做药代还不到一年,之前也在医疗相关的公司做过几年的职能岗,当时不贴近业务,真的是开始做药代,才开始对行业有一些感觉。
作为一个小白药代在市场上跑,经常遇到老的代表说你进来的晚了,我们现在收入比以前少多少,带量对我们影响有多大,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从这个行业出来,而你又现在进来,肯定很难做。
因为我负责的药品同类很多,在客户那里通常也很难收到很好的消息,我曾经一度差点坚持不下来。
也是因为当时状态很差,朋友推荐我参加教练的课程,在学习的过程中在某些点跟自己和解了,状态才提升了。
在这个过程中,也让我下定决心想医疗行业多一些了解。
6月23日的第五批带量采购是最近药代圈传的最多的话题,我就多看了一些新闻,这次也要一些原研外企的药中标,也有一些原研外企异常失落,带量的结果出来的当天就有文章从各方面来分析这次带量采购的情况,我也不赘述,这些网上有很多相关的内容(比我专业)。

看完新闻,我坐下来静了一会,想起来之前了解到的一本书《仿制药的真相》网上搜来翻了翻,在书中看到:
2009年6月,我在《自我》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记录了一些患者使用品牌药时情况稳定,却在改用某些仿制药后病情复发的情况。他们的医生没有掌握多少数据,也缺乏有效的比较研究,因此无法解释这些反应。
我有了一些启发,社区医院一般承担的都是慢病管理的工作,掌握了非常多的数据,这些数据并没有很好的服务于病人的疾病管理,反而成了医生的负担,血压都会测,但跟病例的信息不同步。
如果将这些信息好好用起来,开发智能程序,提醒病人吃药、开药、测血压、血糖,定期找医生看数据,分析是否要调整治疗的方案。
一个长期的动态的病人的用药情况和病情控制情况,会有助于医生给病人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个这样的健康档案,饮食、运动、各项指标、用药情况。同时相信也会有很多的数据让我们看到原研和仿制药的效果差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