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病的产生】
一、医源性因素
“医源性”指的是医生错误的诊断,反复检查和长期未确诊、错误的治疗,以及医生不恰当的言语、表情、态度和行为对病人所起的不良影响,造成患者产生异常的心理生理反应。
二、生物因素
三、社会文化因素
四、个体的心理
疑病症的形成,跟生活中负性事件的发生有重大关联。负性生活事件会给人带来多方面的精神打击,常伴有躯体症状,而这种躯体症状可以作为一种记忆形成条件作用,在面对相似情境时会反复体验躯体记忆。如果负性生活事件很多,呈持续性,或者高强度,那么躯体反应就可能发生。
五、家庭教养因素
①父母的示范经验
②父母过分保护
③父母强化疾病行为
病是一种武器。有意无意借着症状获得好处,是人类在社会生存中获得的“聪明”之一,通过疾病达到不上学、不上班、避免指责、免除某种责任和义务、寻求别人关注等目的。这些并非完全是病人的有意伪装,但却在有意无意中玩着这种游戏。
由于躯体症状的表达能得到同情和理解,而诉说情绪烦恼常被视为软弱无能,从而使病人发明大量的躯体化症状以达到“继发性获益”。所以躯体化症状成为病人对付心理、社会各方面困扰及满足自身需要的一种应对方式。
六、人格因素
如果一个人没有真正的器质性病变,仅仅总是担心自己得病,那么困扰他的主要问题其实是焦虑。对疾病的恐惧、焦虑才是真正的发病原因,做各种检查、化验的行为只是一种继发行为。
有医师总结出疑病症患者共有的人格特征:敏感、多疑、主观、固执、不自信,对身体过分关注,要求完美。
其实,躯体感觉可能是一些正常的生理过程,如饥饿时低血糖会引起头晕、出汗和心悸等症状;还可以是由压力、紧张等诱发的自主神经激发症状,如胃痛、恶心和腹泻等。而疑病症患者比正常人更容易察觉这些症状,一方面是因为疑病症患者感受到这些症状的阈值比正常人低,另一方面是因为对这些症状的选择性注意,疑病症患者对自身躯体感觉或变化特别警惕,当注意指向自身时,就容易觉察自身躯体的感觉或变化,对这些感觉或变化进行错误的、灾难性的解释,认为微小的躯体不适是严重的躯体疾病。这些信念的形成与患者的人格特征、应对方式等因素有关。
几类能够增加你对身体密切关注的可能性:
①对其他事情的关注程度
②其他人注意以及讨论你所经受的感觉
③由一般身体运行所导致的身体不适感有总体增强的趋向
④你对健康和疾病的想法
【 疑病性人格的八大特点】
①自我要求高,有着求全、求大、求先的强烈倾向。其人生追求或者说野心,总是和实际处境存在矛盾冲突。这种矛盾经常造成情绪的高度紧张。
②具有疑病性人格的人,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往往格外强烈。
③明显内向,经常处在自我压抑状态中,易感受自我暗示及他人暗示。
④大多对身体比较注意和敏感。
⑤常常具有偏执性人格、强迫性人格。
⑥在情感上往往属于多愁善感型。
⑦对生物性的危险特别恐惧,但对社会性的各种灾害危险却能够处之泰然。
⑧对医学知识表现出很高的兴趣,但又一知半解,似是而非。
七、年龄因素
有三个时期比较容易产生疑病症,一个是青少年时期,一个是中年时期,还有一个是老年时期。
青少年期,自我意识逐渐产生,独立性和成人感日益增强,认识社会的能力尚不完善,情绪不稳定。
美国生理学家艾马尔将人在不同情绪状态下呼出的气体收集在玻璃试管中,冷却后变成水,发现在心平气和状态下呼出的气体冷却成水后,水是澄清透明的;在悲伤状态下呼出的气体冷却成水后,水中有白色沉淀;在愤怒、生气状态下呼出的气体冷却成水后,将其注射到大白鼠身上,几分钟后大白鼠死亡。
可见,当人具有消极情绪时,身体会分泌出许多有毒性的物质。当人焦虑、忧愁、悲伤、惊恐、愤怒、痛苦时,会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如果情绪作用的时间延续下去,生理方面的变化也将延长,久而久之,就会通过神经机制和化学机制引起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各种躯体疾病。
疑病本身具有以下积极意义:
(1)身体的“异样”是个信号或警告,告诉我们应该慢下来,调整好生活节奏。
(2)看看家庭中,谁还有类似的反应方式,是否因为身体“异样”去逃避或躲避一些压力等,并因此得到了一些继发性获益。
(3)看看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和需求。看看自己是否因为关注身体状况,从而避免担忧其他更“糟糕”的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