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又一个比较兴盛的王朝--宋朝,它的名称背后又有哪些有趣的故事?
“宋”字在表示“定居、安居”的同时,还含有庭院种植树木的意思。赵匡胤定国号为“宋”,代表着他的一种怀旧情怀和希望天下安定的意念。他的杯酒释兵权、用文臣治理天下,以及在人口、税收、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众多举措,都和他崇文抑武的治国理念完全吻合。
盛极而衰的道理我们大家都清楚,这一类现象在中国历史上也并不少见。大唐盛世在繁华散尽之后,也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终于,由于民间不断涌现的暴动、起义,更因为朝堂之上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和朋党之争等等痼疾,公元九○七年,唐朝重臣朱全忠终于颠覆皇权,建立“后梁”,开启了中国历史上又一个乱世--“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之乱,超过了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非一统时代,至少在绝大多数人的意识中,这是一个纲纪失常、混乱不堪的年月。例如在宋朝大文豪欧阳修所修《新五代史》中,他就痛心疾首地说过:“呜呼,五代之乱极矣!”“当此之时,臣弒其君,子弒其父,而缙绅之士安其禄而立其朝,充然无复廉耻之色者皆是也。”而且,在这部史书中,每到篇尾一段,段首常常以“呜呼”开头,充分表明了欧阳修对五代历史的悲愤之情。此外,书中“杀”“弒”充斥,满纸血腥,活生生描画出乱世之中人性的泯灭和对生命的蔑视。
但是,民心思安永远是大势所趋,而且也是历史的主流。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乱世也是为强权人物的出现提供了必要的土壤。果然,幼年时期就曾对母亲说过“治世用文,乱世用武”的又一个铁腕君主--赵匡胤就要黄袍加身,君临天下了。
赵匡胤,后周皇家精锐禁军统帅。公元九六○年,他发动著名的“陈桥兵变”,颠覆后周,建立北宋政权,定都汴京。
赵匡胤把王朝名称定为“宋”,一定有他自己的道理。而且这些理由可能还不止一种,那么,他心中所想、表面所为,究竟留下哪些让后人揣度的东西呢?
关于这种疑问,目前最常见的说法是赵匡胤在后周时期,曾经被封为归德节度使,统率归德军驻扎在宋州,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商丘。因此,等到他称帝之后,出于怀旧,所以把自己发迹的地方─“宋”定为了国号。据说,赵匡胤在即位诏书中就曾经说过:“汉唐开基,因始封而建国,故宜国号‘大宋’。”
根据史料记载与传说,赵匡胤的确是一位比较怀旧的人。明朝王夫之在《宋论》中就曾说:“太祖勒石,锁置殿中,使嗣君即位,入而跪读。其戒有三:一、保全柴氏子孙……”
赵匡胤博仁慈美名
赵匡胤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例如根据传说,在他登基后的某一天,他和一干大臣在宫中行走的时候,偶遇一位怀抱婴儿的宫人,他于是问怀抱中的小孩是什么人,宫人回答说是柴氏的后人。赵匡胤听了宫人的回答,没再说话,而是用眼神示意跟在他身后的重臣潘美。潘美自然心领神会,随后就把这个婴儿弄到自己家中抚养。后来,这个孩子长大后考取功名,最后官至宋朝的刺史。
这则传闻表明,赵匡胤虽然行伍出身,而且从小习武,身手不凡,但是他却兼有文人的情怀,并且十分念旧。由于曾经在周世宗柴荣殿前为官,后来却在柴荣死后,从柴氏孤儿寡母手里揽过江山,赵匡胤一直郁积心结。
因此,遇有机会,他便用举手之劳,送一点顺水人情,既了却了自己的心事,同时还从属下和世人那里博得了念旧、仁慈的美名。
另外,宋朝初建,待百事稍安,赵匡胤也寻思着尽快整顿朝纲,推行自己崇文抑武的治世方略。有一天他跟当朝宰相赵普谈论家族统治如何延续的问题,赵普进言说,历史上家天下的中断,大都由于藩镇势力太盛所致,而且前朝晚唐时就是藩镇势力太大,尾大不掉,所以最终形成了五代乱世。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因此,应当尽快削藩,削减一些重臣的权力。赵匡胤听了这番话,于是在稍后宴请拥立他坐上龙椅的石守信等几位功臣时,对他们说了自己当上皇帝后反而寝食难安的情形,待众臣询问原因,他就说担心哪天这些部下的部喤也会拥戴他们篡位当皇帝,结果群臣大惊失色,连忙表明忠心,并请赵匡胤指明出路。于是,赵匡胤顺水推舟,对他们说,人生就如同白驹过隙,短暂得很,因此,不如朝廷多给他们些金银,而他们则辞官回家赋闲,多置田产,含饴弄孙,安享晚年。
这就是传了上千年的所谓“杯酒释兵权”。而且这个历史传说还存在着许多不同版本,同时更有司马光的《涑水纪闻》、丁谓的《丁晋公谈录》和王曾的《王文正公笔录》等史料推波助澜。但是,后来据一些人考证,也有人认为这个传说纯属捕风捉影、无稽之谈。
但是,无论怎样,历史上一直以为,赵匡胤虽然像所有帝王一样,“飞鸟尽,良弓藏”,但是由于念旧,他确实从来没有斩杀过追随他奠定开国基业的功臣。对此,就连宋朝文韬武略、才思人品俱佳的大文豪范仲淹 也在和同朝为官的富弼争论处罚一位官吏时说过:“祖宗以来,未尝轻杀一臣下,此盛德之事。”(见南宋.楼钥《范文正公年谱》)由此可见,对于赵匡胤的念旧,史上多有记述,所以,说他由于念及发迹之地“宋州”而把王朝名称定为“宋”,大概也是一种不无道理的推测。
“宋”字代表安宁
那么,除了念旧,对于这位出身行伍世家、但却酷爱读书,并且登基后崇尚文治、偃武修文的开国帝王,还有什么其他原因让他选择了“宋”作为王朝的名称呢?这其中恐怕还有一些鲜为人知的缘由,而且这种缘由,他本人一定是心知肚明的。
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下商丘的历史。大家都知道,殷商朝代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数次迁都,其中商丘正是商汤建立殷商王朝时定都的地方。而这个地方到了周公旦辅助周成王平定武庚之乱后,就把商纣王的胞兄微子启分封于此,并称为宋国,要他在这里延续殷商帝王一族的香火,祭祀祖先。还有《尚书大传》也记载,周武王采纳了周公“各安其宅,各田其田,毋故毋私,惟仁是亲”的策略。
当然,也有人猜测,周成王封微子启于商丘,并命名为“宋”,其中也有让微子启老老实实待在殷商一族的故地,放弃轻举妄动的念头这种含义。那么,如果这种猜测属实,这就涉及“宋”和“老老实实地待着”有什么关系。看起来,“宋”这个字最初的意思可能大有讲究。那么,这个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它背后又有哪些讲究呢?
“宋”这个字由上下两部分构成,上面的宝盖头“宀”在古代也是一个独立的字,读音与“棉”相同,意思就是房屋;下面的“木”最初是指树木,后来也指木材、木头等。因此,上下两部分合成“宋”之后,它最初的意思就是“安居”或“定居”等。《说文解字》对它的解释也是:居也。只是这种最根本的意思在古代典籍中用例并不多。
另外,对这个字的具体含义,还存在着两种略有差异的解释。第一种解释是“宋”表示用树木建造房屋,第二种解释是在房屋周围种植树木。
那么,在我国古代,我们的祖先是一开始就知道用原木建造房屋吗?
《说文解字》“宋”字下面徐铉的注释也说:“木者所以成室,以居人也。”这句话清楚地表明了用木材建筑房屋,并供人居住的意思。现在,我们在许多地区仍然能够见到纯粹用原木等建筑的房屋,这类房屋或者用作住宅,或者是度假住所,已经成为淳朴民风、休闲度假的一道风景线。
从居所发展的历史看,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因为《周易.系辞》已经明确说过:“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可见,古人最初是根据环境条件寻找和选择能够遮风避雨并保证安全的洞穴来居住。这种情况在汉字里面也能找到根源。
我们来看两个汉字的结构:“厂”和“广”。或许大家会问,这不是“工厂”的“厂”和“广泛”的“广”吗,它们和房屋有什么关系呢?是因为工厂有厂房吗?实际上,这两个字除了上面的意思,它们在古代还有其他读音以及最初的意思。它最初的读音与“汉”相同,表示上面有突出岩石遮蔽的山崖旁边,可以供人居住栖息。
而“广”目前在甲骨文里面还没有发现单独的字形,它只是当作某些字的一部分出现,音同“掩”,意思是指在“厂”的基础上修建了有遮蔽物的居所,因此具有更好的遮风避雨的作用,同时也更加安全舒适。
“厂”和“广”这种最原始的意思现在还保留在许多汉字当中,比如“厦、厅、厨、府、库、庙”等等,它们的意思都与房屋建筑有关系。
利用有岩石遮蔽的地方栖息,然后再借助这样的地方稍加修整建造简单住所,这是古人居住文化的原始形态,而且这种传统也一直延续到今天。现在,在一些以山地为主的地区,仍然保留着依山建造房屋的习惯,例如陕北的靠山土窑等。
但是,现在主流建筑基本上都是平地起房屋了。而这一点也正是古代住所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正像宝盖头“宀”所表示的,新的房屋是四面有墙,上面有屋顶的建筑,也就是所谓的“宫室”类住宅。因此,现在“宫、室、宅、宇、家、宿、寓”等与房屋有关的字才会包含宝盖头“宀”。
例如“安”,表示“女在房屋中”,意味着“安宁、安定、安全”等;还有“家”,按照清朝文字学泰斗段玉裁的说法,本来和“牢”表示牛棚一样,是猪圈的意思,后来由于家庭养猪的原因,逐渐也可以指人居住的场所,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家”了。
维桑与梓 必恭敬止
我们今天谈论的“宋”这个字,也正是汉字里面宝盖头家族的一个成员,而它最初的意思恰恰也与房屋和居住有关。这也是主张“宋”最初的意思是用木材建造房屋的依据。
那么,除了认为“宋”是表示用木头建造房屋的意思,另外一种主张,认为它最初的意思是在房屋周围种植树木,这种看法又有哪些理由呢?
我们先来看孟子的一段论述:“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这句话的意思很明显,认为如果在宅院种植桑树,透过养蚕纺丝等,五十岁以上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品做的衣服了。
可见,在我国古代,房屋周围、庭院之内种植树木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同时这也已经成为一种鲜明的文化传统。而且,在这种传统中,主流树种是用途广泛的桑树和梓树。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来,桑树除了树叶可以养蚕,果实还可以食用和酿酒,树干及枝条可以用来制造器具,皮可以用来造纸,叶、果、枝、根、皮都可以入药。而梓树的嫩叶可以食用,皮则是一味中药,名叫“梓白皮”,木材轻软而且不容易腐朽,是制作日用器具和乐器的材料。此外,梓树还是一种速生树种,在古代还常常被用作柴火。而“梓匠、付梓”等词语的存在,也充分表明梓木的广泛用途。“梓匠、梓人”指的就是擅长以梓木制作器具的能工巧匠;而“付梓”表示印刷,所以表明梓木也是制作印刷雕版的良材。因此,它们与人们的饮食起居等日常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所以成为宅园种植的不二选择。例如《朱熹集传》就曾记载:“桑、梓二木,古者五亩之宅,树之墙下,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用者也……桑梓父母所植。”
也正是由于桑梓乃是宅院树木,而且是前人所种、后人乘凉,所以人们对“桑梓”怀有深深的敬意与眷恋,例如《诗经.小雅》:“维桑与梓,必恭敬止。”进而,这个词语还成为家乡以及家乡父老的代名词,例如沈从文《王谢子弟》:“七爷回信表示农会当然愿意服务,因为一面是为桑梓服务,一面且与素志相合。”
由此可见,认为“宋”在表示“定居、安居”的时候,同时含有在宅院种植树木的意思,这种意见也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根由。
那么,宋朝的建立者以“宋”命名王朝,很可能代表了五代十国战乱之后,统治者希望天下安定的意念。这种意念和赵匡胤虽出身武将世家,本人也是行伍出身,但是却崇文抑武的治国理念也是完全吻合的。
而且按照地处商丘的古宋国和“宋”姓本来就具有源流关系这种情况,宋姓的祖先里面还有一位比较著名的人物,他就是春秋战国时代“宋尹学派” 的代表人物,名字叫宋牼(音同“坑”),也叫宋钘、宋荣或宋荣子。他就明确主张“禁攻寝兵”“愿天下之安宁以活民命”。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宋”与天下安宁的意思的确存在着某种内在关联。
当“宋”成为王朝名称之后,宋朝也确实像从帝王到平民百姓所企盼的那样,在某种程度上有过比较安定的局面。因此,宋朝的社会、经济、文化、科技以及人口数量等等,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这种相对繁荣的情形之下,许多宋朝特有的,或者是在宋朝更加发扬光大的事物,就都把“宋”这个字当成名称的一部分了。
养分充足 宋词萌芽
现在我们大家不妨想一想,这样的事物大致有哪些呢?
首先肯定是宋词。按照现在许多人的意见,宋词本来源于隋唐时期民间的一种曲艺形式“曲子词”。虽然这种艺术形式的根在鄙里闾巷,最初并不能登大雅之堂,但是它却给唐宋文学巨匠提供了充足的养分,同时也成为宋词产生的基础。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序》中就曾经说过:“余来建平,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以曲多为贤。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卒章激讦如吴声。”寥寥数语,诗人眼中民居陋巷一群伴着乐曲衣裙飞舞的少儿形象就跃然纸上,就让人如同身临其境,身心不禁沉浸其中。
既然提到文学作品,我们大概很容易联想到与这些经典流传有关的书籍和印刷。大家都知道中国是活字印刷术的故乡,而这种革命性的印刷技术就是北宋年间一位名叫毕升的平民百姓发明的。他充分汲取了传统的刻制印章、碑石拓印以及布匹印染的营养,特别是继承发展了雕版印刷的辉煌成就,把人类印刷技术提升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而在雕版印刷领域,宋朝绝对是空前绝后的辉煌时期,因此现在还保留着“宋版”“宋本”这样的概念,而且它们也成为制作精良的代名词,真品堪与黄金价值媲美,以致晚清藏书大家陆心源还把自己的藏书楼命名为“皕宋楼”。“皕”音同“璧”,意思是两百,想必陆老夫子也为自己藏有数量较多的宋刻本典册而自豪吧。据称此楼亦名列清末四大藏书楼之列。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形,主要因为宋版书籍一是刻工精湛,二是字体美观,三是校对缜密。因此,堪称雕版印刷书籍中的精品。
宋版刻印字体美观,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所遵循的字体大都来自书法大师。据称,宋版典籍的字体大致分为肥瘦两种:偏粗的遵法楷书泰斗颜真卿,偏细的则效仿另一位楷书大师欧阳询。因此,字里行间散发着大师风范。
国号品历史之──宋体、仿宋体 至明朝基本定型(七)
当然,与雕版印刷采用大师体楷书并行的,宋朝还创造了汉字印刷字体的里程碑─宋体,稍后又创造出以宋体字为基础的仿宋体。
可维护自身利益
而宋体和仿宋体这两种印刷字体,现在都是各类出版物正文印刷的主流字体。当然,他们使用的场合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宋体基本上是图书报刊正文字体的绝对主力,而仿宋体则一般用于政府机关的正式公文。宋体字的基本特征是:一般横细竖粗,末端有称为“字脚”或“衬线”的装饰部分,点、撇、捺、钩等笔划均有尖端。仿宋体则是一种采用宋体结构、楷书笔划的较为清秀挺拔的字体,基本特征是横竖等笔划粗细均匀,而且笔划末端装饰淡化。
了解这两种字体的基本特征,对我们日常生活其实是非常重要的。除了书报编辑、公文起草等专业领域人员,非专业领域人员如果在此方面具备一些最基本的知识,有些情况下实际上可以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比如我们如果知道仿宋体是中国政府机关正式公文的主流字体,那么就可以识破某些别有用心的人仿冒政府公文实施欺诈的企图。另外,根据中国政府关于国家行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印章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所有部门和机构的公章必须使用宋体字,那么,如果有人出于不良目的伪造公章,并且忽略了字体规定,这将给我们识破其伎俩带来契机。
当然,我们现在看到的宋体和仿宋体虽然诞生于宋朝,但是它们的完善却又走过了数百年的历程,一直到明朝才基本定型,以致现在在一些国家和地区,也包括台湾和香港等地,一般把宋体称作“明体”。如果有人曾经有过在计算机上处理来自香港、台湾文档的经历,相信一定会对“明体”这样的说法并不陌生。
就像上面提到的这些例子,宋朝在文学艺术、科技、经济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这也是当时社会相对安定的结果。当然,我们这里说的只是相对安定,而实际上,就像任何其他朝代一样,安定的表像下面也必有祸乱蠢动,比如触及宋朝统治根基的“靖康之耻”和“方腊起义”(注:北宋末年爆发于浙江、江苏一带的一次农民起义)等等。因此,北南两宋的气数在绵延了三百多年之后,终于也到了寿终正寝的地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