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7月计划

二、7月核心目标完成情况
一) 备课(人教版初二下)
1. 这个目标完成得不太好,原本想投入32小时做这个事,不知道怎么搞的,就是对这个事提不起兴趣,好像一点都没推进。这个是我目前的工作,虽然把它放到月目标的核心目标里,但实际上根本没重视,只是因为它是工作,所以列为核心目标。
虽然没有按照7月计划详细看人教版初二下的教材内容,了解每一单元的知识点和体系,但还是为上课做了精心的准备。暑期补习最后留下来的只有一位学生,所以针对他前期的学习就制订了详细的教学计划,这个暑期计划得到了班主任、家长和学生的肯定,我也觉得比较符合学生的实际,如果按照这个教学计划来实施,学生是能够提高成绩的。
2. 现在备课主要跟着学生补习计划来,但老师并没有对整个初中英语教材的知识体系有深入的了解,包括重点语法、句型和单词,这个对学生的备考是不利的,没有站在中考的高度来辅导学生,可能他的某个基础知识点是掌握了,但还差多少,老师心里没底。究竟还要上多少课才能达到目标分数的要求,这也是无从知晓。
所以我还是要尽快熟悉整套教材和考点,立足于能辅导所有初中学生。
二)上课
1. 这个目标基本完成,7月一共上了4节课,每周一节。
进入暑假,我以为学生家长会要求每周多上几节课,因为对比原先的成绩,学生期末比期中提高了20分,没想到家长并没有提出多上,还是保持一周一节课的进度。后来通过班主任我得知,学生在线下还另外报了补习班,可能家长觉得课已经够多了,再加上经济上的考虑吧。
2. 上课的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
这个月主要给学生讲关于“英语5种基本句型”,讲了4节课,做了一次小测试。结果6道题全对的只有2道,答对的都是最简单的题,稍微一复杂就有点蒙圈了。这些句子还都是课本上的句子,看来学生平时课堂学习并没掌握扎实。4节课远远不够把以前的坑给补起来。需要把每节课的视频回放再好好看看,写详细的课后反思。
三)参加共读《思考,快与慢》活动
1. 达到基本参与要求:
每次都按时参与了线上共读活动,7月共读一共16次,我都参加了。按照永澄老师的共读要求对相关章节进行了检视阅读和分析阅读,7月一共写了3篇共读文章。与原先自己定的完成标准相差甚远,原先定的完成标准是每次共读后写一篇文章,现在看对任务难度和自己的能力估计不足。后期又加入了翻译小组,翻译“Attention and Effort”这本书的一章,导致最后一周没有写出作品。看来做决策时要谨慎,把月目标看看,是否有冗余时间来做新出现的项目。
2. 需要提高的地方:
需要提高做脑图和做流程图的呈现能力,相关的技术手段还不会用,不会用mindmanager和process on,只能用手绘,这个极大地影响了视觉效果和呈现效果,把学习process on 要提到日程上来。
三、各领域情况分析:
一)事业
关于备课和上课
* 没有完整地把初中英语人教版的5本书都认认真真看一遍,做笔记,全部是按照给一位学生暑期补习的知识板块在备课,没有先做到高屋建瓴,再打补丁。好像现在是发现一个知识漏洞就专门上课来补强,到处打补丁,在补基础。下一步需要先总揽全局,对所有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体系有个全面的了解,再研究局部。
* 根据目前的情况看,上课进度还是快了,学生基础薄弱的程度超出了我的估计。一节课上的内容还是偏多,可能需要每一个句型都要用用一节课的时间来消化巩固,因为从小测验结果来看,学生只会最简单的题目,复杂点的还没掌握,还得练习,刻意练习,一步步来,急不得。这个需要跟家长和班主任说清楚,整个暑假也就能解决这一个版块的内容了。
二) 学习
1. 关于《思考,快与慢》共读活动
* 全程准时参与,一次活动都没落下,每次积极按照共读要求认真阅读相关章节,积极思考,提问,提交反馈。
* 7月写了3篇作品(简书文章),主要关于流程图。
* 本书难度极高,需要耗费很大精力去完成感想文章,每写一篇文章,起码半天时间。
* 需要辅之以《如何阅读一本书》的阅读,才能更好地理解篇章结构和抓住关键词、句子。
* 需要对照英文原版看才能更好地理解。看了中信版和台版后,有问题先看英文版,还不理解再提出问题。
2. 关于个人管理系统的维护
* 各个层次的管理手段成脱节状态,没有形成良好的滚动效应。
周计划的列出虽然参考了月计划,但没有及时更新和查看调整,好像都是各自独立的,没有形成推动作用。
每日回顾只是在回顾当日三只青蛙的完成情况,至于是否与周计划和月计划有衔接或冲突,没顾得上看,好像每次都是在比较匆忙的状态下赶时间完成的,当日的精力不够支撑再去分析与更高层级的计划的连接了。有可能是心太贪,每天时间都安排得过满。
* 任务安排的数量有问题,安排的事太多,精力和时间有限,缺乏重点任务和抓手项目
很多事情是临时起意决定做的,临时决定做计划外的事情。至于时间和精力是否够用,没想很清楚,大致估摸了一下就决定了。实际上当时核心目标都没有很好地推进,也没有查看周计划和月计划进度表,就是觉得新鲜,有价值,想尝试下,就去做了。如参加序言微课的开发项目组,报名参与翻译“Attention and Effort”的任务。现在想,如果不参加这两个项目,核心目标的完成率会高不少。
3. 关于娱乐和社交
* 本月追了一个电视剧《我的前半生》,耗费了约6-7小时。都是讲职场规则的,通过故事的手段来讲述,更有说服力。
* 原想在同城找同频的小伙伴,组建线下幸福俱乐部的分会,但一时找不到很好的办法。就先加入了樊登读书会荆州分会,以后试着参加读书会的线下活动。社交这件事,如果想组建社群,还是得有不一般的个人能力,个人能提供给小伙伴不菲的价值,才能吸引到粉丝,完全靠呼吁靠推广不行。这个叫“你若盛开,蝴蝶自来”,群主得首先有把蝴蝶引来的能力!
四、本月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 目标计划缺乏细分手段和更新措施。
尤其是月目标,没有像永澄老师讲的那样,继续分解目标,把它做成每周任务的甘特图。周计划虽然列了表,还是太粗略。如备课,就只写了“前4册书的知识体系过一遍”,要么写第10单元,具体每天做到哪里,看哪几页,做出什么成果,根本没写。
每日倒是写了晨间思和晚间顾,但总感觉在流于形式,为了打卡而写,究竟为什么今天列这三只青蛙,而不是别的,为什么是三只而不是两只或一只青蛙,没考虑清楚,好像就是想着完成打卡就OK了,这么写应该差不多。写的时候都是处于一种匆忙的状态,比较赶。
2. RSQC模型没有贯彻执行,不懂得放弃的艺术
看了我6月的回顾,也是提到了RSQC模型,每件事都想做好,用极高标准,必然会导致时间成本的增加,而每个月的价值时间是有限的,做了这件事,其他事就没时间做了。要想学习,工作上的目标就会受影响,完不成,所以我每个月真的是只能专心做一个项目,别的事情可以做,但标准和进度必须降低,这样才能保证核心目标的时间。
3. 在做决策时缺乏整体和系统思维,都是单点考虑问题
在决定做一个新的任务时,不能只考虑“这件事”有没有价值,是不是在我的能力圈范围内,还要考虑我这个月的核心任务是什么?现在进展到哪里了?是否还有多余的时间来承担别的项目?起码要从月的高度来思考,不能只光看到这件事我是否该做?
4. 解决方案
1. 8月份的核心目标是工作:备课。别的先降低标准和进度,先完成。
2. 不再增加新的任务。
3. 每天留出冗余时间,应对突发事件。每天青蛙任务考虑RSQC模型后再做出。
4. 用雁阵做任务推进甘特图。
五、本月感悟
1. 慢下来,才能走得远。不要一味地猛冲。
2. 战略上做减法,配不上的事情先别做。
六、8月安排
1. 备课
2. 学习《跃迁》
3. 给永澄老师公众号文章留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