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笔记读书
《边城》:湘西有什么魅力使得许许多多的青年心驰神往?

《边城》:湘西有什么魅力使得许许多多的青年心驰神往?

作者: 鹿荀子 | 来源:发表于2019-04-15 23:33 被阅读27次

    昨日朋友跟我说她要动身去长沙谋生了。

    自从去年她读了沈从文先生的《边城》,她便对那个地方痴迷不已,并且第二日就收拾行李只身踏上去往凤凰古城的火车。

    认识她的第一天起我就隐隐觉得她是个纯粹的女生,就像《新桥恋人》里,“梦里出现的人,醒来时就该去见他,生活就是这么简单”那样的纯粹自由,连她自己都自诩是天桥底下的说书人,这么自由又洒脱。

    于是我向她道别,带着迷惑和祝福。

    图源自网络

    人们提到沈从文,就不得不想到他笔下的湘西世界,他的《边城》。

    读他的作品,你需要在一个宁静的午后,细细品味他瑰丽的文笔,探究那似真似假的古老湘西。然后你便能看见,这里的山水蕴含着一股生命的活力,山伴着水,水连着山,娴静秀美而又粗犷原始。在这里,你不必用世俗的眼光去评断人情世态。

    高山与平原、水手与妓女、商人与渡夫,无不浸润在庄严而神秘的社会文化中,天人合一、酬天谢土,这是一次皈依自然之旅。

    图源自网络

    似真似幻的城市边缘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主流的左翼文学与京派海派,交相辉映,共同繁荣了时代的文坛。在物欲横流、名家迭起的时代潮流中,沈从文以别样的情怀,创造了这个现实与梦幻相交织的边城。

    凭水依山的小城,那河街上的吊脚楼,那攀引缆索的渡船,那关系茶峒“风水”的白塔,那深翠逼人的竹篁中鸟雀的交递鸣叫……

    从文字和故事中,你难免会陷入一种疑惑,这个充满牧歌情调的乡野真的存在吗?

    事实上,这是个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世界,并大量渗入作家的情感、情绪,是作家用散文化的笔法构造的,理想化的、美化了的湘西世界,时代背景退居幕后,人物与故事则是对当时社会真实的超脱与超越。

    它既像童话故事中的“风俗小镇”,又像民间故事里通向梦与美好的古巷。沈从文先生用千姿百态的文体打破了现实与小说之间的界限,使人心驰神往。

    讴歌人性的赞美诗

    《边城》《三三》等小说散文除了是优美的湘西风景画,还是一首讴歌人性的赞美诗,倾注着作者对人性完美的向往。

    处在塔尖的纯情少女,如翠翠、三三、夭夭;

    醇厚纯良的青年,如傩送;

    平庸固执而又保留着古风和质朴的老人,如翠翠的爷爷船夫……

    在沈从文描绘的湘西世界中,民风淳朴的普通百姓之间的人际交往,似乎将封建宗法和贫富差距淡化了,人们之间更加赤诚、互尊和体贴。

    而对爱情的描写则是湘西世界人性美的集中体现。贯穿在沈从文笔墨下的爱情观,是遵循自然意识的选择,无关金钱与权力,也非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爱意可以在歌唱中传达,悦动着原始生命的色彩,洋溢着人类生命之初的自然之趣。

    命运是天定的,沈从文先生力求情节人物自然而然的发展、缓缓推进,正如自然流动的边城生活。而生活在边城的可爱的人们,“各自有一个厚实而简单的灵魂,他们心口相应,思想行为一致,他们是壮实的,冲动的,然而有的是向上的情感。”

    重新燃起的年青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沈从文曾这样说:“《边城》中人物的正直和热情,虽然已经成为过去了,应当还保留些本质在年青人的血里或梦里,相宜环境中,即可重新燃起年青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沈从文创作之目的如他所说,是为了重建民族心理结构,重燃起年青人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细读《边城》,你不难发现,这座小城其实正酝酿着前所未有的精神躁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化以无法抵挡之式席卷而来,中西文化的碰撞也正在冲击着这座小城。变与不变,小城正在经受着时代潮流的考验,一如我们的民族。

    “我的作品能够在市场上流行,实际上近于买卖还珠,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原因很简单,你们是城市中人。城市中人生活太匆忙、太杂乱,耳朵眼睛接触声音光色过分疲劳,……别的感觉观能都有点麻木不仁了…。”

    这正是《边城》备受欢迎和赞誉的根因,是湘西世界未曾湮灭的缘由。沈先生的文字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激励我们前往“湘西世界”,追求我们憧憬的纯真的人性美,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寻找一个心灵的栖息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边城》:湘西有什么魅力使得许许多多的青年心驰神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ighw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