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家庭教育忧思录

家庭教育忧思录

作者: 海月先生 | 来源:发表于2020-05-15 10:37 被阅读0次

我历来觉得,学校那种大水漫灌式的教育方式,并不能解决青少年教育的全部问题,甚至不能解决教育的主要问题——教育的主要问题,要靠家庭来解决。更具体地说,是要靠孩子的父母来解决。父母所给予的尊重、认可、欣赏乃至温情和包容,是孩子成长的最好的土壤。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习惯于挑剔和谴责,总想通过指出孩子的毛病让孩子产生负罪感,然后用这种负罪感去控制孩子的意志,让他按父母设定或期许的逆路去痛改前非、发奋图强……但是,得到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轻则孩子成了父母的对立面,在纠结和缠斗中相互消耗和折磨,重则会出现极端的情况——因为,人在争取自由和捍卫尊严时是不惜代价的。当然,并非人皆如此,但必须承认确有这样的人。

几年前,我曾写到过关于几个青少年自杀的几个极端的案例。其实,听到和看到的例子要更多,只不过有的是发生亲戚或朋友身上的不幸,那我就不方便再写出来揭别人的伤疤。譬如,亲戚家有个孩子,绝对的学霸,清华的硕士、卡耐基.梅隆的博士,读的是炙手可热的语音识别专业,导师是这个领域顶级的德裔教授,毕业时不到三十岁就进微软拿三十万美元的年薪,可刚参加工作就因家庭矛盾而自杀……事情虽然过去两年多了,至今想起惋惜得令人锥心。最近听到的,先是十四岁的郑州少年因老师的威逼而跳楼,而后又是十七岁的上海少年因母亲的羞辱而跳江……都是最好的年龄啊。遗憾的是,很多父母错误地认为,悲剧离自己很远,只会在别人身上发生。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说句难听的话,我看未必……所以,每个人都要当心——如果认识和理解出现偏差,很可能你正在做的一切,倒不如什么都别做来得正确。

                                  一

说到人生幸福,我有位年长些的朋友总结了三点:其一,身体健康。这就像一百前面那个一,不可或缺,否则再多的零也没有意义;其二,家庭和睦。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夫妻关系上——当然,一男一女朝夕相处时间长了,太好也不现实,至少彼此相安无事吧。若是足够幸运,多年之后夫妻之间还有些相濡以沫的意味,那定是上辈子积的阴德,这辈子更应该珍惜;其三,儿女听话。人的天资和运气都不一样,取得的成就也不一样,关键是走正道,自食其力就行。那怕是个烤烧饼的,只要烤得好,大家争着买也算。要是哪天孩子们良心发现,转念一想,感叹一句:“我爹我妈把我拉扯这么大不容易呀!”那就谢天谢地了。

话说起来简单,其实,哪一条想做好都不易。就说第三条“儿女听话”——儿女凭什么听你的话?我们平日里信口雌黄说的那些鬼话,冷静下来想想,或许我们自己都不爱听,凭什么要让我们的孩子们听?做父母的,总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完人,问题是我们自己一身臭毛病,却要求孩子这样那样,这就违反了“推己及人”的原则——要知道,做个完人是很累的。谁不愿偷偷摸摸耍个小聪明、干点小坏事?

前些年,我有个朋友,做过电视播音员,后来下海经商,做得不错。他的独生女儿高中毕业,考了个林业大学的播音主持专业,他很不满意,就开始冷嘲热讽,外带支招——

“别以为考个大学就万事大吉了,你看你这叫什么大学?还播音主持专业,林业大学办哪门子播音主持专业?我算纳了闷了,将来要对着树林子播音主持吗?像你上这样的大学,毕业意味着失业。闺女,你小模样还行,老爹花个十万二十万的,也能把你弄进电视台。问题是你进去干啥?专业不行,就只能当花瓶。到了那儿,你的部门主任就会盯上你,部门主任放过你了,台长那儿还有一关等着你呢,台长饶了你还有局长呢——总之,你给我记着,有脸蛋儿没专业,十有八九要沦为别人的玩物!”

朋友训斥女儿的时候,我在旁边当听众,觉得他有些危言耸听,就劝解道:“看你说的多恐怖,别吓着自家孩子了。”他意犹未尽,冲我笑笑,继续他的演讲:

“不过,也不是没办法。你要是专业好,是台里的脸面,当家花蛋,轻易没人敢惹你,众人可能还要看你的脸色行事。所以,从进入大学第一天起,你就放弃一切私心杂念,什么学生干部、党员、社会活动统统扯蛋,你就一门心思对着镜子练播音,强度足够,坚持四年,把你的专业搞到极致……剩下的事包到你爹身上,我给你买个好皮箱,置办几套好行头,然后想去哪家电视台,我带着你挨个拜访。到那儿就直接找台长,告诉他我们比你最好的播音员播得好,他一定会给我们试的机会。这么一试不当紧,只要我们比他们第一的水平还高,就不愁他们不追着屁股求着用你……”

这位仁兄讲得慷慨激昂,分析得头头是道,理论上可行,实际操作起来很难,他的金玉良言,女儿未必听得进,听得进也未必做得来——当时我是这样的感觉,后来的情况也证明我的感觉很对。他的女儿像其他同学一样,在林业大学的播音主持专业混了四年,毕业即失业。当爹的无奈,又花重金送她到香港读研,完了在深圳打着一份什么工,挣的钱不够自己花,父母每个月还要贴过去几千。朋友自然是失望,说他前段时间去深圳,最后一次说女儿,颇有些语众心长——

“闺女,你现在大了,离家也远了,我也管不了太多,就给你交待两点:第一,别偷人家东西;第二,别沾染毒品。至于其它,你就自己看着办吧,就说找男朋友这事儿,该学习的时候,你在谈恋爱;现在该谈恋爱了,不知道你在干什么。差不多就行,找个什么都行,找多大的我都能接受。话说回来,不管嫁给谁,对人家好点儿……”

我的朋友,这次说的话比较中肯,他的女儿应该会听——这是我的感觉。

                                  二

我们这代人,生于文革,然后被打上好几个时代的烙印,身上就有些沉重的色彩。在我们的成长历程中,会有不少缺憾,乃至会有不少错误发生。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把我们的知识、经验和教训总结起来,传授给下一代,使他们更好的进步和成长,与公与私,都是件功德无量的事情吧。

因为正好赶上计划生育政策,我们年纪相仿的人,大多只有一个孩子。据儿子说,美国的中学教科书,还专门提到中国的计划生育,直译过来就叫“一孩政策”。“一孩政策”造就了大量的独生子女,目前首批独生子女也普遍结婚生育,形成众多所谓“四二一家庭”,这种家庭结构给社会带来许多全新的课题,其中新形势下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不可否认,人的天赋是有差别的,但通过合适的教育,都应该可以实现其自身的价值——孔子所谓“有教无类”,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一个人的成长,他所受到的教育,来自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方面。就其重要性而言,家庭教育是首当其冲的,学校教育次之——这两方面做好了,就基本决定一个人有良好的成长。社会教育的概念模糊而宽泛,做为个体很难选择或改变,所以,我们只能在家庭和学校这两方面多做努力,以便我们的孩子能够顺利成长。

说句玩笑话,如果两个人草率地结婚,倒没有太严重的后果,大不了可以离嘛。但是,生孩子的事情,还是应该三思而行——生出来就得养着,还要让他接受教育,这不是件简单的事。“养不教,父之过”,说的是在古代。如今,孩子教育不好,既是父亲的责任,也是母亲的责任。母亲居家的时间更长,陪伴孩子的更多,理论上所起到的作用也更大。母亲应该慈详,父亲的应该宽厚而有耐心,这样就能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性格是可以决定孩子的命运的,真的。在孩子成长的历程中,父母的作用,是别人很难替代的,也是学校教育无法替代的。

中国的传统,是强调家学渊源的,所谓“耕读传家”、“诗书传家”,都是在强调家庭教育对后代的影响。可是,现在的父母,自己把孩子生出来,先是推给双方老人去带。到了两三岁,就迫不及待地送到幼儿园。然后,就把孩子教育的希望寄托在花钱请别人上。各级各类的学校,都要花高价、托人情,要上“最好的”。而且,还要不惜血本,上各式各样的培训班、特长班……总之,是要花钱买平安,自己的孩子,能推给别人一天是一天,就是不肯自己付出时间和心情去教育和陪伴。殊不知,家庭教育的缺失,就像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迟早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我眼中好的教育,必定是情感教育——就此而言,目前国内的教育体制和教师素质很难做得好,这就需要为人父母者多动些脑筋,多一些付出。我也关注到,近来出现了“留学低龄化”的趋势。一般来讲,如果父母双方的知识层面较高,家庭积蓄达到一百多万之后,普遍会考虑送孩子出国接受教育。而事实上,孩子出国留学风险非常大,成功的机率并不高,成败的原因也很复杂……即便如此,很多父母还是愿意冒险奋力一博,也许是面对现行一成不变的教育制度的无奈之举吧?

十七年前,我和妻子带着儿子去新彊,当时需要坐两天三夜的火车。在路上,一位知识分子模样的老者,会时不时的跟我儿子聊天儿,逗着玩儿。临了,老者悄悄对我说:“这孩子很聪明,将来教育好了是块好料。不过,这孩子将来会很难教育。”当年,儿子才三岁多。后来的事情证明老者的预言很准——难道真的是“三岁看到老”?仔细想想,这句话又几乎用在大多数的孩子身上都管用:一个人的成长,教育者的责任重大呀!

前些天,跟妻子聊起来,在儿子的成长过程中,有好几个阶段都遇到了较大的麻烦,且曾经把我们逼到了精神崩溃的边缘,好在又化险为夷,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进入大学以来,儿子尤其变得自律而刻苦,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实在是令人欣慰。倒过来想,到底是哪些因素在起作用?到底哪种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妻子说,孩子够幸运,关键的点上,总是遇到些肯帮助他的人;她还说,我们当父母的,对孩子够尊重,他走的每一步,所做的一切,都是自身主动的选择,也得到了我们强有力的支持……这些都有道理,又都不是全部。看来,我得好好想想。

                                    三

我这个人,既不是作家,也不是教育家,而只是一位普通的父亲。我的前半生有很多坎坷,照这样下去,我很清楚自己的后半生也很难有太大的“成功”——在培养孩子方面,我也只不过在磕磕绊绊中有些心得,并没有太多成熟的经验可谈。我的这些文章,写起来并不轻松,甚至可以说挺费神的。到了前几日,本想停下来休息几日,但其间听到的故事,却促使我又急切地拿起笔来。我想,把它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看到,也许能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

那个发生不幸的女孩,是个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姑且叫她小华吧。一次考试之后,小华成绩很差,作为独生女儿,这很令父母失望,父母狠狠地吵了她一通。刚进入青春期的小华想不开,就跳楼自杀了……真的失去女儿之后,小华的父母才知道这个“不争气”的女儿对自己生命的重要,非常懊悔,觉得往日里对孩子过分严厉了,对不起孩子。可是,一切为时已晚。

没过几天,还沉浸在悲痛中的小华父母偶而听人说,在孩子出事之前,她的班主任曾在班上念过一封信,是情人节前一个女同学写给她喜欢的男同学的,信中表达了情窦初开的少女对异性懵懂的爱恋,其实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却遭到老师的嘲笑和挖苦。虽然没提名字,但大家从老师说话的语气和小华不自然的反应中,猜到了八九不离十……小华的父母知道这些后,觉得女儿出的事校方有很大的责任。而学校和老师呢,又觉得对学生的早恋现象提出批评是正常的——双方争执不下,只好对薄公堂。

法医对女孩的遗体进行了解剖,结果令人十分意外,她去逝时已经有了两个月的身孕。于是,公安机关对此事立案侦查,费尽周折,终于搞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我没有听说小华的父母是做什么的,只是知道他们望女成凤,对她的要求很高,而小华却天资平平,成绩一般,为此经常受到父母的责备,老师也不喜欢她,因此她的生活过得很不开心。后来,小华遇到比她低一年级的男生海涛,印象很好,感觉很亲切,很想跟对方交往。于是,她就赶在“情人节”到来之前,给男孩写了封信,表达了自己的好感。没想到,小华写给海涛的信,被班主任老师截获——老师看着信封上的字迹,觉得像是小女孩写的,有些怀疑,当时就把信扣下,也没有拆封,就顺手塞到自己抽屉里,后来一忙,就把这茬给忘了。

小华给海涛的信,就像石沉大海,得不到丝毫回应,这令她感到失落而又屈辱,再加上老师和家长对自己又是那样的冷漠,她觉得活在世上真是太孤苦、太无助了,于是她开始沉湎于网络,转而从虚拟世界寻找快乐。事实上,她也真的从中得到了很多关心和问候,这就更让他觉出现实世界的可憎。

有个叫齐海的男人,四十来岁,离异,单身,过着游手好闲的日子,整日喜欢上网,在网络上假扮清纯,去搭讪年轻女孩。他看到小华经常上网,觉得这女孩有可乘之机,就极尽关心体贴之能事,很温和而有耐心。如此这般,使小华渐渐地感到,她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亲人,就是这位“善良”的大叔了。

几个月后,那位班主任偶尔在抽屉里又翻出了小华写给海涛的信,就把海涛叫到办公室,问老师可不可以拆这封信,懦弱的海涛面对强势的老师,只好说可以,于是班主任看到了信的内容……这位头脑僵化的老师觉得现在的小女孩真是太早熟、太恬不知耻了!小小年纪,不知道用功,却满脑子情呀爱呀的,令她义愤填膺。为了杀鸡儆猴,她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念了这封信,并要求写这封信的人自己主动找她认错,此举让小华十分的羞愧与难堪。

对年幼的小华来讲,那些日子实在太难熬了!在学校,老师和同学另眼相看,冷嘲热讽;回到家里,父母横眉冷对,没完没了的抱怨和指责。于是,她便在网上向齐海倾诉自己的烦恼,经验老到的男人知道时机成熟了,就约女孩在一家宾馆的大堂见面。见面聊了一会,齐海看到小华可能近来没有睡好觉,显得很是疲惫,就提议帮女孩开个房间,让她去好好补补觉……女孩迷迷糊糊地在房间躺了一会儿,下楼发现男人还在宾馆大堂的沙发上坐着打瞌睡,很是感动,就诚心诚意地请他也上楼,到房间的床上去睡。男人到了房间,并不睡觉,而是坐在女孩旁边慢声细语地陪她说话。说着说着,女孩累了,就下意识地靠在了男人身上。齐海就顺势搂过女孩,试着亲吻女孩,她并没有反抗……就这样,这个四十岁的离婚男人,第一次奸污了十四岁的花季少女。此后,他们又见过几次,每次见面都约在宾馆,每一次也都发生性关系——唉,费尽心机的老男人总算如愿以偿了。

两个月后,小华因考试成绩差,在学校被老师点名批评,回到家里又被父母数落得一无是处,便觉得世界这么大,却容不下自己小小的身躯。跳楼之前,她想到这个世界唯一关心他的人,就是那个侵犯过他的老男人,还满怀感激地给他写了封信,表达了对他几个月来“关心”自己的谢意。这封信,实际上成了女孩离开这个世界的遗书……

斯人已逝。对死者来说,事件的处理结果并无实际意义。但对苟活的人来讲,尚需锱珠必较——胎儿的DNA显示,小华被那个叫齐海的男人奸污的时候,差几天还不到十四岁,于是他被判四年徒刑;小华的父母坚持认为,女儿的死学校和老师有重大责任,经过有关部门的协调处理,那位班主任老师被学校除名,死者父母也获得了校方三十万的经济赔偿;女儿的死,做父母的也难辞其咎,对他们的惩罚是上天做出的,就是让他们在此后很多年里,心如刀扎,悔恨不已。

据说,那个叫海涛的男生也很是不安,觉得自己对不起小华。但是,同样是无辜的孩子,除了如此,他又能怎样?

                                  四

小华的故事令人心痛。明眼人一看便知,小华是个化名,我讲这个故事的时候,心里像刀扎一样,实在不忍心提到她的真名。她周围的人,以各种不同的名义和手段,一步步把花季少女逼上了绝路。可以假想,如果有一个环节能够真心地拉她一把,可能就会是另外的情形。记得从前,我还写过另外一个十四岁的少年的故事,这出悲剧的发生,则有着更大的偶然性,也就更加让人觉得可惜——

夏天,快到中午的时候,刘远华接到工友的电话,说看到他的儿子刘能辉上午一直在家属楼后面玩儿,好像没去上学。他一听就急了,等他跑回去时,儿子已经等在家里了。

刘远华在工地上干活,一天到晚累得要死。可在儿子面前,他依旧是个有耐心的父亲。他问儿子为什么上午没去上课,儿子说书丢了。他说书丢了咱们再买一套,下午去上学吧——就在这时,刘远华接到了班主任老师打来的电话,说儿子刘能辉已经三天没去学校上课了,让他午饭后到学校见面,有事情要说。预感到不是什么好事情,他的心就提了起来。他要儿子跟他一块儿去见班主任,儿子显得特别执拗,死活不肯。刘远华想着工地上还有活儿要赶,就顾不上跟儿子说太多,自己慌慌忙忙去学校见老师。

刘能辉十四岁,上初二,平时表现和学习成绩都不错,从来没给父亲添过什么麻烦。刘远华的工作很紧张,一天下来累的要命,既然没什么事,晚上回家他跟儿子之间的话也就不多。他觉得儿子是个懂事、让他省心的孩子,这让他感到宽慰,也常常向工友们夸耀儿子。可是,那天到学校,班主任见到他,劈头上来就是一句:“你让你儿子转个班吧。”他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一下子懵了,半晌说不出话来。

刘能辉的班主任也姓刘,是位四十多岁的女老师,带副眼镜,表情疲惫,说话的语气充满淡漠而不容置疑……还没等刘远华回过神来,他的手机响了。他接通手机,里面传出急促而慌乱的声音:“刘远华,你儿子跳楼了!” 刘远华未及分辨是谁打的电话,撇下那个淡漠的女老师,径自飞也似的往家里跑去,等他赶到楼下的时候,看到的是儿子刘能辉血肉模糊的尸体……

我也是做父亲的人,当我在夜半时分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绝对无意渲染什么——这个事情也不是我编造出来的,它是我上午开车出去办事,在新闻广播里听到的,应该是个真事。这么大的事情出现,却无法搞清它发生的原因,因为死无对证。在这个年代,因为匆忙,所有的人都可以选择粗砺和淡漠;因为事不关己,所有的人也都可以选择沉默和推诿……在广播里,主持人和嘉宾在为抓住听众而制造噱头,在不厌其烦地推测和玩味这件事情……我也很匆忙,因为有事情急着要办,没心情听他们扯下去,只听到那孩子留有遗书,是张字条,上面写道:“爸爸妈妈,对不起,我不能照顾你们……我不好,对不起……” 可以听得出,十四岁的少年刘能辉是带着强烈的自责与负罪感离开人世的。

这是个难眠的夜晚。我躺在床上,想到了鲁迅先生百年前的呼号:救救孩子——在这个世界上,孩子是唯一无罪的人,却自感罪责累累;而我们却以“带罪之身”,假扮着各种光鲜的货色,追逐着尘世间的名利,唯独缺少了对弱小的关心和陪伴,这是多么的本末倒置;也忆起自己孩子不平静的少年时光,实在感到后怕,不由惊出冷汗……我想说的是,对于人的一生来讲,十四岁是多么美好而充满危险的年纪!对于弱小者内心的惊涛骇浪,我们要当心,也要耐心,不要让我们自己成为罪人吧。

——前两天,我跟两位老朋友又凑在一起。过去有段时间,我们是经常一起厮混的,已经六七年很少联络了。这次相见,“丁克”的依然丁克,“单身”的仍旧单身,她们都过得挺自得的——“丁克”虽然有单位,却不用坐班。她说她日复一日的事情,就是买书看书、买水果吃水果,偶尔写点东西;“单身”则是天马行空,近几个月青海、新疆、内蒙跑了个遍,又说已经订好去丽江的机票……她们聊得兴高彩烈,我则基本保持缄默。殊不知,为人父母的人有着全然不同的心境和生活内容啊!

不管主动被动,每个人的生活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也需要自己去承担。我只在一次跟相熟的朋友说起来为人父母的艰辛,她说:“谁让你是人家爸爸?”

                                  五

前面讲到的两件事情,都是很极端的例子,有人说“太沉重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时有发生;在我的身边,也真实地发生过,除了“扼腕”和“痛心”,真的找不到别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对于每个人来说,当不幸降临到自己头上之前,总觉得那是属于别人的事情,离自己很遥远。其实,事情的发生,往往在眨眼之间,不由分说,从天而降。因此,凡事小心谨慎,防患于未然,还是十分必要的。

有位中学老师,她是我好朋友的姐姐,因为女儿做交换生出国上高中的事情,电话里找我咨询过。后来,她的女儿真的去美国上学了,据说情况很好。这位既当老师又当家长的姐姐,也一直在读我的文章,她曾给我留言:

“多希望海月老师的文章让更多的家长、教育工作者读到。自杀是个别极端的案例,但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却占不少比。作为一名教师和一个高中生的家长,当我看到每天早读和第一节甚至第二节都有一些学生还在打瞌睡、晚修的黑板写满各科老师布置的专业,很无奈也很痛心!”

在我看来,这段话是非常真挚的,提到的现象也应该是客观存在的。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古人都知道“有教无类”、“因才施教”,到如今,我们的学校却在某种程度上走到简单粗暴的填鸭式教学的道路上,这是件令人费解的事情。近来有篇叫做《BBC纪录片中没敢讲的故事 西方宽松的教育在偷偷地完成社会分层 》的热帖在网络上流行,表达的观点是这样的:

“说到底,中国教育与西方教育的不同,绝不仅是方法上的不同,而是教育功能定位上的不同。中国的教育是底层向上攀登的阶梯,平民子弟要想成为精英,就必须吃苦受累。而西方的教育则是一个分层机制,它的大众教育只提供基本、有限的教育,要想成为精英,就必须从市场上另行购买教育,买不起的人则自然而然地被淘汰了。”

看过这篇文章,觉得它还是站在全面肯定目前中国教育的立场上说话,不能说全然不对,但绝对不客观。不管中国社会还是美国社会,都需要精英分子来做为中流砥柱。教育的好与不好,要看它的竞争机制是否相对公平,能否让真正的社会精英脱颖而出。我不了解更全面的情况,从我儿子的经历来看,他高中出去上学,上的是私立的基督高中。美国的学校并不像我们以前听到的那样,所学的内容很少、很简单,只是学生选择的自由度很大。如果你主观上愿意,也有很多很难的东西可以学。当然,如果你不愿意学,没人会刻意强迫你,包括你的父母和老师,谁也不会赶鸭子上架,逼着你成为社会精英。同校的中国同学有十来个,看样子我们的家庭是最穷的,我儿子也是他们当中学习最好的,或者说我儿子是其中唯一用功学习的。就连道尔顿这样的富二代,也不怎么学习,而是忙于唱歌和谈恋爱。

刚才提到的那篇文章,写到未尾,还毫不客气地否定了“素质教育改革”。它说:“一旦所谓素质教育的改革,让贫富的差距进一步拉大,那么用更加残酷的平民教育来填补差距就成为了必然,而这恰恰是超级中学出现的根本原因。”读到这里,我只能说这是篇不怀好意的混蛋文章了。

教育的目的,不是把人培养成分数机器,而是把人培养成人,把前人的知识和经验教给后,让孩子在以后的社会经济生活中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当然,孩子一生下来,就是平等的人,我们要尊重他、保护他,而不能以未来的名义,剥夺他的现在。

                                  六

为人父母者,对儿女的容忍度其实是非常高的,但多是在大难临头、迫于无奈的时候。平日里的小来小去,倒是多有苛责,喋喋不休。对儿女们来讲,这是令人生恹的事情。

这是多年前的故事。有位女生,在外地上大学。学期末,她给家里写信,报告自己遭遇的不幸——因为跟黑人男同学谈恋爱,不留神还怀孕了,被校方发现后,要被开除。她觉得从此没脸做人,也没法跟父母交待,索性不想活了。临走前,要跟父母道个别。她的父母得到消息,匆忙赶到学校,见到女儿,百般劝慰,当然是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说话——什么破大学,咱还不稀罕呢。怀了“黑孩子”?好啊,不愿意要,就想法“做了”;留下也行,爸爸妈妈给你养着,混血儿长大还漂亮呢——没底线了不是?当爹当娘的就是这样的“贱骨头”。

这姑娘人小鬼大,倒沉得住气。等父母把该说的不该说的都说完,才正式公布迷底——情况没那么严重,什么“黑人男友”呀、“身怀六甲”呀、“已被开除”呀,都是自己杜撰的,真实的情况是这学期因为贪玩儿,荒废了学业,期末考试有两门课没通过,开学后得补考。因为她的父母平日里对她期望值很高,要求很严格,担心放假回家没法交代,才出此下策。

可以想象,她的父母听到这些,喜出望外,破涕为笑,当晚带着女儿去校外的餐厅吃了顿好的,庆贺女儿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妈妈安抚女儿道:“不及格没关系,也不能说明学得不好,许是我们精神紧张,发挥失常。没关系,放假回到家里,妈妈给你多做好吃的,你也用用功,好好复习,下次定能考好。我女儿最聪明了,这个我还不清楚?”

人性就是这样子的啊——“吃得住一釜子,却吃不住一榔头。”我们老家的这句土话,其实蕴含着朴素的人生道理。人生在世,只有经历过悲欢离合,对生命有过切肤之痛,才会加倍珍惜自己正在拥有的一切,而不去过多的奢望和苛求。对于生活中所能得到的,都看作上天的赐予,常怀感恩之心。

关于家庭教育,据我的观察和体会,国内家庭比较普遍的情况是,母亲严厉、挑剔,容易与孩子发生冲突。然后,父亲为平息家庭矛盾,被动地在孩子跟前变得慈爱起来。这样,母亲就会认为父亲不负责任、不管孩子、当老好人,自己反倒出力不讨好,似乎很吃亏,对丈夫和孩子怨气都很大;而丈夫觉得自己委屈求全,付出也很多,不被妻子理解;孩子呢,自己有独立的想法,却夹在双方之间,左右摇摆,无所适从,弄不好就会变成父母的出气筒……这种家庭关系的怪圈,对孩子的成长是很有毁坏性的。

我以为,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跟这些年来人们对女权的误读是有关系的——女权的中国版本是,“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其造成的危害是母亲不再温和与慈祥,潜意识中总在以关心和爱的名义去掌控孩子,这对孩子造成的焦虑和压力都是很大的。父亲在被动中成为和事佬之后,在孩子跟前就很难发生应该有的影响力,这实际上是父亲在家庭教育中角色的错位与缺失……如此纷乱的成长环境,会导致孩子内心的怯懦、没有主见、没有担当,在迈向自己人生的道路上缺乏砥砺前行的自信和勇气。

古语说:“养不教,父之过。”理想的家庭教育模式,应该是母亲溫和慈详,用自己的温度和热情,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无论男孩还是女孩,父亲都要真正担负起教育者的角色,这就对父亲眼界和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父亲的高度决定着孩子的高度。所以,孩子的成长不是他自己的事情,是全部家庭成员都要自我反思之后认真对待的事情。

相关文章

  • 家庭教育忧思录

    我历来觉得,学校那种大水漫灌式的教育方式,并不能解决青少年教育的全部问题,甚至不能解决教育的主要问题——教育的主要...

  • 忧思录

    每每想到自己渐长的年纪,就有一股恐慌和焦虑。 回首岁月,虚度蹉跎了多少光阴啊。 过得既不安逸也不十分劳苦,但总归没...

  • 《湖畔忧思录》

    我坐在冬日的公园里 此刻,湖水冰冷 草木凋零、落英缤纷 数点沙鸥轻盈掠过湖面 向着遥远的天际飞去 我想起了一些人与...

  • 健康忧思录

    最近,陪妈妈去医院检查身体。她睡眠不好,经常头痛,想彻底给她从里到外检查一遍。到医院一看,傻眼了,不管查什么都排大...

  • 神圣忧思录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古人尚且有这样的襟怀,今人呢? ...

  • 《乡村忧思录》

    湖南大学一位老教授晚年思乡,今年春节回到了阔别多年的老家,耳闻目赌农村的现状,感慨良多,写下了一首五言诗,...

  • 教育忧思录(三)

    还有整一月,所带的初中学生就毕业了,从教30年的里程碑也该"功德圆满″了。回想执教生涯,所教学生过千,当班...

  • 教育忧思录(二)

    一直以来,考进大学,是每个年轻学子必须付出百倍的努力后,走向人生梦想,打开锦绣前程的必经之路。因此,中小学...

  • 教育忧思录(一)

    今年精准脱贫,少不了教育脱贫的工作。《脱贫手册》上其中就有"子女完成义务教育"一项,所以"控辍保学"工作就...

  • 胖宝宝的忧思录

    (9) 胖宝宝的忧思录 晨小贝 已关注 2018-09-22 18:57 · 字数 1910 · 阅读 5 · 日...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家庭教育忧思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igqo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