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
自从三个月前,选择了转行做新媒体运营的工作,写作就成为了我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
2012年的高考,我语文考了99分,比高中时代语文考试最低记录(97分)高了两分,比最高记录(122分)低了23分。
为什么能考99分?这里面有一段心酸的历史在里面,想了解的朋友咱们私聊。
语文对我来说,简直就是会呼吸的痛!
图片来源于网络显然,语文成绩高的人,写作也不会差;反之亦然。
所以,这个月初,为了提高职业水平,刚入职的我很自觉地报了个写作培训班。
其实,在报培训班之前,我看过一些关于写作方面的书籍,像《成为作家》《写作这回事》。
看过这些书最大的感受是:写作,其实并不存在想象中一学就会的技巧,除了自己动手写,别无他法。
报写作培训班的主要目的是想看看,关于自媒体写作我需要知道哪些东西。
上图为写作课程截图目前为止,上了六节课,六位自媒体作家的讲解让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是:
写作(情感类文章)是一种表达自我的方式,是一场与自己内心的对话,是一次个人情感和事物的整理。而且,写作并没有捷径可走,唯有长时间的坚持才有可能写出有质量的文字。
诚然,对于有写作经验的人来讲,这些道理都是老得掉牙的“常识”了;但对于新手来说,这些观念却是非常重要。
常常有人会问“写作的技巧是什么?”、“如何搭建写作的逻辑框架”、“如何如何……”。这些问题其实根本没法回答。
即使能勉强作答,得到的也只能是抽象的答案。
抽象的答案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提问者要自己去思考如何把抽象变成具体的行动,这个思考过程本身也是辛苦的。
这看似是个很有趣的悖论:
提问者之所以问关于写作技巧的问题,是希望自己能在写作之路上走得更轻松些,希望能得到一个简单的答案。可没想到的是,得到答案之后却依然很辛苦,问题也并不会拥有了答案而被解决。
“小爱因斯坦”在思考如何解决这个悖论毕竟,写作不是1+1=()的数学题,写作是一系列具体的行动,包括选题、素材整理、构建框架、动手写、增删改,偶尔还需要灵感等等。
这些行动中的任何一点都需要个人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不是一个简单答案分分钟就能完成的。
复杂的问题没有简单的答案。换句话说,凡是针对复杂问题给出的简单答案,我们都应该保持怀疑的态度。
可是,面对复杂的问题,人往往更喜欢简单的答案。你喜欢简单,我也喜欢简单,“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说的不就是you and me吗?
(在这里推荐一本书,伯纳•派顿写的《身边的逻辑学》,教我们如何避开生活中的逻辑陷阱。)
关于复杂问题的简单答案,就不得不提成功学和鸡汤文了。
成功学
成功学,顾名思义,研究的是关于如何成功的理论。
我第一次稍微深入地接触成功学是在2014年的那个暑假,那时候和几个同学留在学校做SRT实验,整个暑假没有回家,只有八月底有半个月的时间休息。
在那半个月里,我在优酷上看了很多关于成功学的视频,是成功学大师陈安之的视频。
图片来源于网络看了他的视频之后,我就想打了鸡血一样。记得当时还写了好几页的笔记,这些笔记我都会反复看,视频也反复听。
最重要的是从那个暑假过后,我开始泡图书馆了,开始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开始接触哲学,开始了思考以前不敢想的很多问题……
从那以后,刚进大学时强烈的迷茫感减弱了不少,在学业上也慢慢开始对自己负责,在个人心智成长方面取得了不小的进步。那段时间,自己的改变真的很大。
三年过去了,如今再回想当时学到的成功学的知识,几乎全都忘记了,只记得当时是用红笔做的笔记。
不得不说,成功学有一定的励志作用,毕竟是总结了很多成功的商业人士的经验,这些经验也往往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不过,古代的老子说的好:「大道至简,知易行难」。
大道理讲起来很简单,但真正做起来却没有想象中那么的容易。要把成功学里抽象的理论转化为行动是非常困难的,就像下面的那张图一样:
图片来源于知乎从第四步到第五步大部分人是做不到的,这跟成功学教你如何成功的原理是差不多。
成功这个概念本身就是抽象的,一般我们指的成功是名或利上的成就。可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你越是想要追求什么,你越是得不到;相反,有的时候你越是不在乎,越是能得到。
这个在畅销书《追寻生命的意义》里有谈过:
“不要把成功作为目标追求--越是追求成功,把它作为目标,就越会落空因为成功像快乐一样,可遇而不可求,功到自然成;
成功只是在一个人将自己奉献给伟大事业或是他人时一种不意而遇的副产品和附带效应快乐必然会来,成功也是一样;
你必须听其自然而不能刻意强求我要你听从良心的召唤,竭己所能把所做的事情做好。从长远意义上说——你将体会到,正因为你忘了成功,成功竟追随在你左右。”
图片来源于网络同样的道理,在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的结尾,有一句话让我影响深刻。当时他们几个人在沙滩上相遇,兰彻(冯苏·王杜)对查尔图说:
“follow excellence,success will chase you(追求卓越,成功就会追随于你)。”
在这个世界中,不会因为学习了成功学,自己就能名利双收。那些成功人士背后付出的汗水与勤奋是我们看不到的。
就像我最喜欢的财经作家吴晓波所说:
“年轻的时候,我们总想一夜成名,张爱玲说过的'出名要趁早,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这句话,真的耽误了很多年轻人。每一件与众不同的绝世好东西,其实都是以无比寂寞的勤奋为前提的,要么是血,要么是汗,要么是大把大把的曼妙青春好时光。”
《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是作家吴晓波的第一本散文集鸡汤文
由于工作需要,我关注的公众号里至少有80%是鸡汤类、情感类的。
鸡汤文一般由故事和个人感想构成,就是先讲一段自己或周围人的故事,讲一段道理。再写一段名人的或影视上的故事,再讲一段道理,bingo,一篇热腾腾的鸡汤文就完成了。
在做这份工作之前,我不看任何鸡汤类,情感类的文章,像「咪蒙」「十点读书」「有书」这些大号我都没有听过。
如今,我不仅要看,而且还要自己动手写鸡汤文,可想而知,这对一个抠脚大汉来说是有多为难。
不过还好,我现在基本找到了写鸡汤文的架构,跟中学生作文差不多。
先写引言,比如看到的电影、新闻、身边的事,引出一个问题或者主题;
再分成3至4段,每段一个故事+道理,最后写总结。
故事可以是自己的,身边人的,名人的故事,也可以是影视剧里,文学作品里的故事。有时候也可以正反例进行对比。
图片来源于网络我以前不看这类文章的主要原因是「看这个并没有什么卵用」,我是以是否实用的标准来判断一篇文章的价值。
当我看鸡汤文,并批评这类文章很假、很垃圾的时候,其实我错了。这只能说明我不是鸡汤文的目标读者。
读鸡汤文不能带着理性的态度去看,人们喜欢看鸡汤文,往往是因为能在里面获得认同感,获得情感上的共鸣。
他们根本就不在乎,也不需要在乎这个故事是否真实,观点是否客观。只要他们能在这篇文章里得到心理上的慰藉,即使拿着里面的观点自慰,又有何不可呢?
一般地,喝完鸡汤,睡个觉就全都忘了,这还挺好。
但可怕的是,把鸡汤里的东西当真,把鸡汤里的价值观当做自己的生活准则。
刘若英不是告诉我们了吗:「世界太复杂,你说单纯很难」。
文字是简单的,生活是复杂的,鸡汤文里常常用以偏概全、非黑即白的表达方式来激发读者的情感,使读者得到情绪上的发泄。
像公众号「咪蒙」,常常用「渣男」、「变态」、「抠逼男」这些用语和写作风格,引发我国广大、年轻、女性的强烈共鸣,使她们能在糟心的生活之余,得到闺密般的倾诉对象。
我认为,让读者感到「爽」是作为一名优秀的鸡汤文写手的必备能力。所以,我正朝着「女性之友」的方向努力着。
综上所述,不管是成功学,还是鸡汤文,它们的存在必然有它合理的地方。成功学有励志的作用,鸡汤文有抚慰心灵的作用。
但是,如同我们平时吃鸡腿,偶尔吃才好吃,吃多了一定会腻。成功学和鸡汤文偶尔看才好看,看多了,甚至沉溺进去了,我想那应该不是健康的生活方式。
这碗鸡汤已熬完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不知道这两点,再多的技巧又有什么用!」,这本身就是一句鸡汤文+标题党的说法。
其实这篇文章的原始标题是「再多的技巧也比不上一颗热爱和坚持的心」,这个标题更贴近主旨,但不容易吸引读者的注意。
想一想,什么是技巧?什么是热爱?什么是坚持?这些统统都是抽象的词语。抽象,是对无数具体事物的概括。
所以,一个人即使三生三世也无法穷尽抽象所涵盖的所有具体事物。可是,有这个必要吗?没有这个必要!
做好自己的工作,过好自己的生活这就够了。
所谓热爱,就是在工作、生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这个过程能让我们收获知识和经验。正如Papi酱和我曾经说过的那样,「学习使我(们)快乐~」。
所谓坚持,就是在工作、生活中意识到自己的惰性,通过列目标、写计划、掌控时间去执行、回收反馈的方式克制它。知道自己每天,每周,每月,每年取得了哪些成就,下一步该往哪里走。
所以,再多的技巧也比不上一颗热爱和坚持的心。与其思考抽象的概念,不如自己实际去行动。只有自己不断地去尝试,用“小步快跑,试错迭代”的思想指导自己行动,这样才有可能走向成功之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