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疫情,没有机会出外面调剂味蕾,整日与厨房打交道,竟也有了苦恼。
晚上熬了红豆稀粥,比上次好点。也亏了熬到一半时搅动着,姐姐打来了电话,我嘀咕一句:豆好久都熬不烂。姐姐说一定是碱小,我恍然大悟。
想起前不久在朋友家喝了红豆稀粥,与母亲的味道差不多。我发微信和她诉苦:我连个红豆稀粥都熬不好,上次你的好喝极了。
她说:你再来我家,我给你熬。
我回她:我更想你告诉我秘诀。
她没回答我有没有秘诀我也没追问,其实活了大半辈子,还不知道这诀窍在哪?无非是时间-火力-碱的适度-小米(大米或两参米)的适量,这就需要极大的耐心。说来容易操作把握却难。
我还告诉她:我儿子一吃好我便开心,今晚三个菜他吃的都不错。
她说:当妈的都一样。
我心里温柔一笑:你才是两岁孩子的妈,能有多深的体会?不过我马上又驳了自己,她也是女儿。
儿子和老公嘴叼,我自认从来做不出他们喜欢的饭菜。这次儿子在家呆的时间长,我庆幸他还有水果喜欢吃。
思念一个人,抛去情分,舌尖上的味蕾一定也很重要。
忆起奶奶,她多数时候的饭菜偏“硬或夹生”,我们的肚子总是福受不了,这与她性急有关。但是,我总能想起她的几样拿手好饭:清明甜馍、土豆饼、豆腐脑。
母亲的饭,感觉没有不好吃的,让人想起便垂涎的是冠上“家乡饭”名号的。
人常说,母亲的饭好吃,是因为吃的久了习惯了。总体是有道理的又不无例外。老公至今都贪恋婆婆的饭,于我而言,我只喜欢她的小米稠粥、红豆稠粥、羊杂。
我想,有一天老公和儿子念起我的好,一定没有舌尖上的思念。
是不是也很失败?
我该着手研究并学习哪怕一种他们喜欢的我做的食物。舌尖上的思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