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没有看过原著的人,很可能会觉得这部电影太小白,甚至,像某个人说得,觉得这男主有点智障。但是对于看过原著的人来说,这部电影可能是一次惊喜。

已经忘记了当初为什么会去看安东尼的书,但很清晰地记得自己看完第一页后在心里默默地说了句;"哇靠,这种书也能拿来卖?这简直是骗钱嘛!!!”可是再继续读了几页之后却非常奇怪地拥有了情绪共鸣,时不时就冒出“呀,某年某月某时,面对某事或者某人时我也有过这种心情呢”的神奇联结。明明是两个不同的人,生活在不同的城市甚至国家,面对着不同的人,做着不同的事情,但是却莫名其妙地做出了相似的反应、拥有了相同的心情。就因为这样的神奇联结,我不知不觉就把安东尼的三本书都看完了。
因为是日记体的书,而且安东尼还有着从来不用标点符号的奇葩习惯,三本书看完后我脑袋里充斥地也都只是各种碎片化的信息而已,但是这部电影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不排除电影有在原著的基础上加工、美化甚至虚构的可能,但是也不排除安东尼为这部电影提供了更多细节甚至是不为读者所知的情节,毕竟当初那些日记是放在网络上的,而每个人内心一定都会有一些不想被他人所知的东西,不管这个“他”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是近在咫尺的还是远在天边的。
很多人会拒绝去看由自己看过的书改编而成的电影,因为几乎无一例外的,电影都会比自己看过得那本书糟糕。这种情况发生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每个人对这本书的内容都会有属于自己的解读,而电影是基于导演对这本书的解读。从本质上来讲,它们已经是不同的东西了,虽然讲得可能还是同一个故事。《陪安东尼度过漫长岁月》自然也不可避免地拥有这个问题。当时看书的时候我从那些文字里找到了很多情绪共鸣,但是看电影的时候几乎就没有过这种感觉。不过我觉得在人物的刻画上,电影和原著还是高度保持了一致的。很多看过电影的就说刘畅演得很傻很二很智障,毫无疑问,第一次演戏的刘畅演技的确是蛮生疏的,但我看书的时候就一直觉得安东尼就是那种有点二、有点呆,甚至有点自闭的那种人,所以对于刘畅的表现我是完全可以接受的。看书的时候,开头部分我就在猜测安东尼家家境应该非常不错,不过看到后面他在厨房打工被烫伤、被脾气暴躁的主厨爆粗口骂甚至被主厨穿小鞋但是想想每个小时的工资最后还是都忍下来我又觉得可能家境也没有特别特别的好,而电影中有一幕向我证实了这一点,那就是第一次和他父母通视频的时候,他很认真地告诉他父母他一到墨尔本就找到工作了并向他们保证他会努力赚钱的。把那些碎片化的信息整理编排成完整的故事呈现出来,并且补充了一些细节,而正是通过这完整的故事情节和某些细节我得以找寻到安东尼当初写下某些文字和拥有某些情绪的原因,所以对于我而言,这部电影已算得上是一次小小的惊喜。
依然是讲得是你的故事、说得是我的心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