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是真正值得学习的知识?
我们为什么而学习?
广义教育下的知识,应在学习者未来的生活中更具有生活价值,否则他就只会裹挟着学习者一同走向灭亡。
长期不用的知识渐渐会被大脑遗忘。教材中的内容只要它被大脑遗忘,就不可能再具有生活价值。
也许我们应当超越对应当知道的好知识的预设,只有当实际场合需要某种知识,我们才能说这类知识是好的,应当学习的。简言之,知识必须能够在某些场合实际运用才值得学习。
想一想,从小学到高中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在今天的生活中仍然有用?
在高等教育阶段之前我们不能急于某项知识可能以后在技术方面具有重要性,就为之浪费大量的注意力,除非他具有生活价值。
我们在对教育进行规划时,应当力图挖掘学习者的兴趣所在,并且让他们有机会发展这类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包括对于技术性知识的兴趣。
掌握很多知识固然很好,但要谨记知识也是用进废退的,所以今天的学生不可能在一年或10年以后掌握一切知识,而且最关键的一点,类似于经济学中的机会成本的概念。当我们选择采取某个行动时,同时也放弃了其他原本可能产生利益的行动,选择某条途径所付出的机会成本就是损失了被放弃的那些途径可能会带来的利益。所以无论是面对二次方程,还是其他任何知识,我们都必须扪心自问,学生真正能够从中学到什么,而不是理解这些知识本身是否有意义。
在对教育进行构想时,基本的出发点就是尝试设想我们所教授的知识内容中,哪些对学生的生活有价值?
但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堆砌教科书里的大量信息,这种定位本身就有一定的问题,因为学习者即将面对的世界是灵活多变的,兼具未知和已知。
未来”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将更加普遍,而周期性的正规学习以及过程丰富的职业学习也将会更加普及。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递已经打开的盒子里面的内容,更应当是培养学生尚未打开的盒子和即将打开的盒子里面内容的好奇心。
为未知而教,这不是一个无穷解决的矛盾而是一项振奋人心的诱人任务。为未知而教不是知难而退,相反他支持积极的学习,进而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努力培养人的好奇心,启发人的智慧,增进人的自主性和责任感,他支持我们广泛的,有远见的追寻,有意义的学习。
基础教育应当塑造业余的专家,而非强求专业知识,业余的专家能够自信的,正确的,灵活的理解和运用基础知识。
在教育中始终应该保留足够的空间,让渴望学习的学习者能够追寻自己内心的缪斯女神,并且鼓励迫切的学习者去发现自己的缪斯女神。
通过广泛的课程安排来培养业余的专家,不要只盯着学术知识的奥秘,而要把眼光放远,要相信这一切都可以实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