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溜索》是部编教材九年级下册新入选的一篇小说。
手头上只有书,只有语文书上的《溜索》,去书店找阿城的书,没有;在网上找阿城的另一个短篇《棋王》,也只有梗概;百度上搜索,竟然没有百科,没有词条,只有零星的阅读题和答案——只能素读,只有素读,正好,真好。
这也是一篇自读课文,有前两篇整合阅读的经验,有旁批和“阅读提示”的引导,读通尚不算难,但要通透,有收获,那就因人而异了。
七处旁批中,两处以“想象”画面为手段,体会语言;两处“为什么”,指向具体,为写法的思考;两处解说式旁批,一处在开头,提示开头的笔法,一处在文末,点明关注“鹰”的出现;四处指向语言,三处关照构思。
阅读提示中,除了对小说情节的概述外,再次强调了要品味小说简洁凝炼的语言。
初读后,梳理小说三要素,以思维导图的方式。确定核心图时,和学生的意见产生了分歧: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认为是“溜索”,我却以为学生会读到男一号,马帮首领。讨论后达成一致,以马帮首领为核心图更容易理清思路。


放学后,有学生仍然坚持自己的看法,“溜索”可以做核心图。还发来了画好的图——

殊途同归,都能达成理清思路目的,且将阅读旁批中的大部分内容涵盖其中。怒江的“隐隐闷雷”的渲染,溜索之险,牛马的战战兢兢、山鹰飞翔的映衬,马帮汉子们的身手,首领的沉着冷静,一图之中,尽显作者构思之妙,亦能见学生阅读梳理能力之强。

和画思维导图一起布置的,还有语言赏析的作业,收上来一看,同样是百花齐放,可没有从“简洁,考究”这个赏析角度去进行赏析的。
这是个难点,接下来的阅读,就聚焦语言,发现作者干净、洗炼的语言表达规律。
细心梳理会发现,这篇语言表达的简洁考究有如下规律:尽量少用虚词,少用双音节词,多用动词,多用成语,多文言,多描写,省略可以省略的成分。
前两个规律,通过与平时的语言习惯比对很容易发现。
第一组对比
原文: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
习惯:首领稳稳地坐在马上,笑了一笑。
原文:对岸一个黑点早停在壁上。
习惯:对岸一个黑点早已停在壁上。
对比发现:少用虚词语言干净。可以少用助词,还可以少用副词。
第二组对比
原文:急转身,却什么也没有,
习惯:急忙转身,却什么也没有 ,
单音节的“急”,比双音节的“急忙”,不仅很干净、利落,还能让节奏更加紧凑。
两组示例之后,学生继续发现,可以列举,更期待新发现。
第三处被发现的,是动词的妙用。
一是形容词活用做动词,一词浓缩过程。
原文1: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的一下小过去。
原文2.横在索下的绳也一抖一抖地长出去。
原文3.首领眼睛细成一道缝,
“小”“长”“细”等词,有变小,伸长,变细的动态过程,一字概括,实在微妙。
二是动词精准,一词言简义丰。
原文1.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
原文2.一只大鹰旋了半圈,忽然一歪身,扎进山那侧的声音里。
三是动词连用,组词如临其境。文中瘦小汉子过溜索的系列动作,牛过溜索的动作,干脆利落,无一不让人浮想联翩,有身临其境之感。
四是化静为动,一词张力尽显。
原文: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
继续发现,找到多用成语这一规律。成语言简义丰,洗炼干净,不仅如此,文中还有四字短语,文言表达,让语言简洁凝炼。
还有非主谓句的使用,隐去“我”,正是这篇文章除语言外,叙述视角另一独特之处。
原文:猛地耳边有人笑,方才觉出已到索头,几个汉子笑着在吃烟,眼纹一直扯到耳边。
习惯:我猛地听到耳边有人笑,
省去主语,还省略了谓语,可一点都没有影响表情达意,反倒给读者留下思考余地。
最惊喜的发现要属妙用标点符号了。
原文:首领把裤腰赛紧,曲着眼望那鹰,说:“蛇?”几个汉子也望着那鹰,都说:“是呢,蛇。”
洗炼之至,妙不可言。

遗憾的是,学生始终未能发现,描写可以化繁为简,生动形象。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能栖息于语言中,细细咂摸,发现规律,尝试建构,都会有的。
不过这节课后,写此文,是慎之又慎了,怕一不留神,落了“重复啰嗦”之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