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周颂·访落》:隐秘学术
访予落止,率时昭考。於乎悠哉,朕未有艾!将予就之,继犹判涣。维予小子,未堪家多难。绍庭上下,陟降厥家。休矣皇考,以保明其身!
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一书中讲:“三代圣君治道本乎学术,事业始自宫庭”,不知道这句话最早的出处是哪里,但这句话用来概括《诗经·周颂·访落》中的周天子,实在精当、贴切的很。
后来,《资治通鉴》中写那些没落时代的帝王,“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相比较而言,实在差了不止是一两个重量级。
公认的说法讲《诗经·周颂·访落》所写是“成王告庙以咨群臣”。
周成王是武王之子,相比较他的老子而言,他自己没有多少政治资历,诗中写“朕未有艾”既是自谦,更是实情。要知道当年武王尚未登临大宝之时,因为父亲文王被囚禁在羑里城,实际上有过较长一段时间的主持部落事务的行政经历。等到文王被释放,又辅佐文王做了不少的事儿。这就相当于一个人先就业,然后又回到学校深造了一番。等到文王去世,他自己成为部落首领,又有过率领诸侯成功伐纣的经历。可以说是个强势的、成熟人物。成王则不同,尚且年幼,便没了父亲。没有什么经验,再加上父亲留下了一大群厉害人物,幼弱的帝王取代成熟强大的帝王,给诸侯提供了权力再分配的机会,局势很难稳定。使诸侯回到自己的牢固控制中来,便成为周王室必须面对的课题。
周公作为肱股之臣,实际上有与成王一起完成好周王室所面对课题的使命。《诗经·周颂·访落》中虽然看不到周公的身影,但我们依然能从成王所表现出来的王室智慧上,看到他的影子,看到王室教育的影响。
一、指向治道的隐秘学术
司马迁在《史记·张仪列传》中提到过“学术”一词——“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
早期的“学术”指的是学习技术。对于成王而言,从他被确定为帝国接班人之日起,便要开始学习治理帝国的技术。方玉润所谓“三代圣王治道本乎学术”也是这个意思,《尚书》中的许多篇章,都是学术的结晶。
成王的学术成果主要体现为“访予落止,率时昭考”上,体现在“将予就之,继犹判涣”上,体现在“绍庭上下,陟降厥家”上。
二、事业始自宫庭
“访予落止,率时昭考”——实际上是自身力量不够时,先拿先王说事儿。
使诸侯重回周王室的牢固控制之下,这样的大课题,“我”自己是完成不了的,大家也不必期待“我”会有怎样的作为。“我”所能做的就是访于宗庙,与大家一起寻求先王的昭示。看他老人家的在天之灵,能不能给我们以启示。听听他老人家把这个担子交到“我”肩上,到底是个什么意思。
有了这番柔中带刚、绵里藏针的意识之后。诗人笔锋一转,回到成王身上,进一步自谦——“於乎悠哉,朕未有艾”,相比较而言,“我”资历这么浅,还有那么多的历练没有经由。如果“访予落止,率时昭考”让诸侯们慢慢开始认定成王是承袭了天命的,已经没有必要与上天再做无谓的抗争了的话,这句“於乎悠哉,朕未有艾”,让让诸侯生出怜悯之心来,不尽心尽力辅佐这样的王者,都有点儿于心不忍。
三、抓大放小,纲举目张
“将予就之,继犹判涣”——相当于成王的施政纲领。“我”有幸勉强接过先王的接力棒,“我”将沿着先王的施政纲领,进一步谋划抓住治理的关键。
对于一个新王而言,也只能讳莫如深了。但他释放出一个信号——这小子不容小觑,懂得抓大放小,抓关键的道理。
四、选贤与能,天下为公
一个帝王,未必就一定是天下最贤能的人,但他要有发现贤能之人的眼光,有善于使用贤人以实现自己治国理想的能力。
“绍庭上下,陟降厥家”中的“厥家”是诸侯、臣僚的意思,也就是说,“我”要将先王之道施于王庭上下,要选取贤能人治理天下,同时黜免那些尸位素餐的无能之辈。
五、低调保身
“休矣皇考,以保明其身”——说了这么多之后,一句话概括,“我”之所以如此,是想赖先王在天之灵的保佑,能够明保己身,能够使天下安宁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