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七点半,我们如约按时来到腾讯会议室。
简单的沟通,直奔主题。我们三个都是上班族,那时间都比金子珍贵。学习玩了,睡美容觉的,照顾孩子的,做些护理什么的。所以我们的时间观念很强,效率也挺高的。
我首先讲了亲子关系的案例:
探讨我和女儿的关系,因为她从小的时候,我都觉得她就是一比较强。自制力也比较强,所以我对他很放心,现在他自己觉得,我对他的这个放心是好像对他的忽视,所以现在孩子就是性格上有一些。他总是想你获得别人的认可,就是不自信,然后我当时我觉得孩子学习了、自己的事情了、他自己是可以做的。他现在大学刚毕业以后,我感觉他这个状态,他自己说是他在外求,想求得就是别人的认可。现在跟过去的那种状态不太一样,而且现在我对他一说话就是总是有情绪,就是放不开那个情绪,现在写写那个接受作业以后,我感觉我对他的情绪已经缓解了很多,但我觉得跟他沟通上好像就是不是那么流畅,没有以前的那种母女之间的那种亲,那个亲密的感觉,我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儿。
通过案例探讨,感受一个母亲对女儿的期待,而这份期待让女儿感受到了压力和不被理解,不与母亲亲近。母亲面对这样的现状内心煎熬。
小组内一个伙伴讲述了面对亲人离世产生的恐惧案例。
父亲离世已经五年了,我到现在心里还是很恐惧,那个恐惧,就到现在他的卧室我还是不敢进,除非迫不得以拿东西之类的。(父亲得心脏病去世了)
我之前没有这样的恐惧,我第一次捕捉我的恐惧是我父亲去世之后我不敢去的卧室,不敢躺他的床。当时我的情绪很悲伤也很愤怒,我恨老天夺取了父亲的生命。我没有嚎啕大哭而是默默流泪。这种悲伤的情绪应该是被压抑了吧,当时我妈还说我说你怎么就不哭出声,就是不会像人家那样就是爸呀爸呀这么大声嚎啕大哭的那种就没有。
分析:我推测,你没有当时表达你父亲离开的所有的情感,就是你对于父亲离开这件事一直没有完结,然后包括你后边得心脏病都跟这个事情是有关系的,包括你恐惧死亡,我觉得跟这个东西也有关系啊。所以其实你应该做一个仪式,这份仪式的话可能伴随着疗愈,一个要向父亲告别,一个要向命运臣服,一个是表达你无尽的悲伤,可能你这些东西做完了有些感觉就会不一样。
小组内另一个学员分享的案例是:
她第二孩子四年级了,不自觉地抠鼻子,而且抠出来的东西都送到嘴里。这样的情况改怎样矫正?这个虽然看似一个行为矫正的问题,而实际上是,他的孩子没有病理上的问题,更多的是心里方面的问题。这个孩子在他两岁的时候,开始有了这样的行为,妈妈经过老师指导,去留意孩子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这样抠鼻子行为,然后给孩子更多的接受和允许,并且告诉孩子我们可以用一个“小怪兽”的物件,来提醒,当想抠鼻子的时候就用“小怪兽”的物件来提醒自己,我是一个有力量的人,能保护自己的人,不用来抠鼻子。
这样的陪伴了两三个月,孩子的情况就慢慢好转了。可是妈妈有了第三个孩子,接着又有了第四个孩子,对这第二个孩子就没有更多的时间去照顾,孩子这个习惯就开始了,而且现在还伴随着在学校有多动的现象。
真的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有时候我们对一些人不理解。是的,我们没有经历过她的人生,没有走过她的路,所谓的感同身受其实并不存在。
面对每一个来访者,我们都要保持着中正,心怀慈悲,站在对方的角度去尝试,去体验,用真诚的心带着陪着她走出眼前的困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