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舌尖上的中国》有感
当年《舌尖》在全国一炮打响,成为当下现象级“大IP”纪录片,不管在娱乐圈还是文化圈都掀起了不小的波澜,记得当时打开微博微信,蹭的都是舌尖的热度。不过生性拖延的我倒是迟迟没跟上这趟“潮流”,直到一次听老爸说起舌尖第一部(应该是第4集?)提到了嘉兴五芳斋粽子。
全家曾一度爱吃五芳斋,于是我好奇心起,看了一段,注意力却被旁白文案吸引了去,我第一次知道学科性和文艺性竟能融合的如此精彩,枯燥的化学、生物术语在这有了画龙点睛之妙!
于是特地找了书来看,以阅读的形式再度品味《舌尖》,换个视角,更加从纪录片中生出一些自豪和感动:在许多陌生的角落,大家都在用相似又不同的方式烹饪食材,慰籍肠胃,而这食材的背后有动人的传说、辛劳的耕耘者和慷慨的大自然。
![](https://img.haomeiwen.com/i2590299/39d4ab38b1fd048b.jpg)
好吃会吃的中国人从不辜负自然的馈赠,从古至今发挥着聪明才智创造出许多独特的饮食文化,流传着许多美食佳话,看了此篇不禁暗笑弹幕中曾出现过的地域之争:管它出处是什么呢!本是同宗,各地各特色,酣吃便可,咱们都是一家人啊!
有南到北,从高原到腹地到平原,这张独属中国的美食地图深藏民俗文化与历史传统,期间穿插着名家文篇与读者共鄉,也真是有滋有味有回响,不仅让人看得“饱”也让人看得“足”。
![](https://img.haomeiwen.com/i2590299/1326a6a03eca5b7a.jpg)
如果说第一部是循着版图追寻美食,那么第二部可以说是用时间记录舌尖之味,更富情愁滋味,与舌尖处品味人情,立意更加深厚,对于吃文化的讲述也更加啊立体饱满。
不局限于空间,而在时间上恣情游走,在构造上又巧妙关联不是逻辑,令人耳目一新,也算是美食纪录片的一种创新。在陈导新作《风味人间》里也依然能看到这种剪辑逻辑的影子。
两本书不仅完全保留了纪录片的文案,还截取了片中的画面做插图,可以说还原性非常高,此外添加了一些与食物相关的文学作品、食物历史、生活常识,在生动之余兼具科普性与文学性,无论是增长见地还是娱乐阅读都很值得一看。
![](https://img.haomeiwen.com/i2590299/afa9bc47717f9ff9.jpg)
很认同文中的一句话:美食是人对生活的慰藉。我想这就是我钟情阅读美食散文的原因吧!人的胃口是有限的,然而思想是不受限的,跟着文字穿越时空,跨国地理的限制,去浅悟食物与背后的情怀,灵魂满足惬意!
以前总调侃tvb里的台词:不要不开心嘛,吃一顿火锅就好啦!但现在看来这句台词自有深意。吃,看似是简单的生理进食,其实不然,这物理重复的动作里是人们对生存的基本追求,从味觉记忆里酿造出更深层次的人文情感,于是我们有了丰富的美食文化,这就是美食的魅力所在:于无声处听惊雷。
还是那句话,如果你不开心,就去吃顿爱吃的吧!生活本该美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