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说,"且缓急,人之所时有也。其遇害何可胜道哉。”
《红楼梦》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贾府去寺庙打醮,一个小道士,剪烛芯的,在贾府女眷到来时,没能提前躲开,只好乱钻,被王熙凤打了一巴掌,众人也齐声喊打,喊拿,还是贾母心怀宽大,悲悯,安抚那小道士,可怜那小道士吓一句话也说不出,遂喊来贾珍,让他好生领出去,并给他几钱。小道士一时慌乱,不知如何躲开,肆意乱撞,确属无礼,但也情有可原。众人喊打也未尝不可,但毕竟在佛门圣地,慈悲为怀岂不合乎来的意思?倒也越发显出贾母的悲悯情怀,心地善良。
想起小时候一件事来。那时家里养着一条狗,黑白色的小花狗,有一天不知怎么犯了错,大家都打它骂它,它跑到我身边,委屈的蜷缩着身子,趴在那儿,应是把我当作它的保护神,或者避难所,嗯嗯的叫着,满是委屈,我当时不知哪来的邪气,看众人都打它骂它,它居然跑到我身边来躲难,抬起手也给了它一下,它呜呜叫着跑出了。回想起来,满是愧疚。那么亲我信我的一条小花狗,在其落难时,奔向我,未曾想到我不但未曾给以安慰,反而落井下石,怎么会这样呢?
众人喊打之时,能睁开自己的眼,问着自己的心,这打究竟合乎人心吗,合乎天理吗,自己能伸出手吗?或许就会少了些愧疚与不安。
网友评论